專訪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 談即棄口罩對環境禍害

專訪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 談即棄口罩對環境禍害



2021年新常態:即棄口罩變潮物,全球每月使用逾千億個

你可曾數算過,過去一年多,究竟用了幾多個口罩?

回想2020年年初,全球「一罩難求」,包括香港。林鄭政府向全球採購口罩失敗,迫得香港人不問質素四出搜羅,鬧市裡更有不少店舖囤積居奇 - 一盒三四十個沒有標示產地、功效成疑的口罩,炒至港幣數百,顧客付鈔時依然面不改容。及後港府先後向市民派發一包十個的即棄口罩,又特別訂製了「銅心口罩」,惟後者風評不佳,亦無以為繼......「大家在搶購口罩的時候,可曾思考過它為環境所帶來的負擔有幾大?」

答案是沒有,因為防疫最重要。在政府未頒佈「口罩令」之前,多位醫生和專家都先後表示,為健康計,大家每日必須戴口罩,並要數小時更換一次。

「2020年新常態下,口罩是防疫物資;2021年的新常態,口罩則變成了『潮物』!即棄口罩到處都有賣,而且有不同款式、圖案及顏色,說是給顧客配襯不同造型用。我們看見就頭痛。」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Angus)苦笑:「還未把其他防疫用品如消毒液小瓶、消毒濕紙巾及包裝等計算在內呢!」

事實上,綠領行動曾於2020年年底進行市民使用口罩習慣之問卷調查,結果既屬意料之內,卻又相當震撼。「我們花了一個月,以網上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逾千份有效回應。受訪者中,超過90%表示慣常使用即棄口罩,只有不足10%的人選擇可重用的口罩。以每位受訪者的平均使用量,按比例乘以全港人口,得出香港每星期棄置約5400萬個即棄口罩,即每月棄掉超過兩億個!『口罩令』自2020年生效至今約一年,但在此之前,全球都在搶購即棄口罩,而香港人亦已時刻戴著口罩啊!」


即棄口罩難降解,通通運往堆填區

「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丟掉兩億個;來到今日(編按:2021年5月中),我粗略估算過,全港共棄置逾30億個即棄口罩。」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猶是如此,實在不敢想像,究竟全球丟掉了幾多個即棄口罩!

「有專家估計,疫情下全球每月使用即棄口罩超過1290億個。以每個口罩約重3毫克計算,也就是38.7萬噸,即2018年香港全年堆填區塑料棄置量的一半,情況相當嚴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用過的紙巾和口罩,一定要棄置於有蓋的垃圾桶。Angus表示,這些指引確是可協助處理垃圾分類,但其實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於去年5月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在醫院及處理懷疑及確診個案的隔離中心所產生的廢棄口罩會被視作為醫療廢物,送往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以約攝氏一千度的高溫焚燒處置......至於一般市民所用的口罩,主要將會隨家居垃圾經廢物收集車輛,直接或透過廢物轉運站送到堆填區棄置。」

衛生署轄下衛生防護中心的感染控制處的資料指出,大部份的外科口罩由三層物料組成,外層防液體飛濺,中層作為屏障阻擋病菌,內層吸收配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份。Angus解釋,第一層是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及人造纖維製成的不織布,第二層是以聚丙烯製的熔噴不織布;至於第三層,就是以人造纖維或棉製的不織布。除此之外還有以聚酯與尼龍製,用作勾住雙耳的繩;與及以聚丙烯或不鏽鋼絲製成,用作固定口罩覆蓋於鼻子上的線―還有獨立包裝用的膠袋。

「雖然不少公眾及私人地方都設置口罩專用的有蓋垃圾桶,而在綠領行動的問卷調查中,接近九成受訪者有將田罩棄置於專屬的垃圾桶;但這只能處理衛生問題,卻無法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呀!」且聽聽Angus怎麼說。

「籠統而言,即棄口罩主要材料是聚丙烯,於國際通用資源回收編碼(International Universal Recycling Codes)中,屬於塑膠分類標誌第五類;簡單來說,其本上可以回收和重用,但難以降解。另外,N95口罩及外科口罩是以不同物料和金屬等難以分拆的複合物料製成,所以不宜回收或混入回收桶內,以免污染其他可回收物料......因此對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破壞!」


可重用口罩有質素 規格符合國際標準

「同事與我都很早已習慣選用『可重用口罩』;有些需要定期更換濾芯,有些只需以水和皂液清潔即可。我們是好奇,想了解市民為甚麼會偏愛選用即棄口罩?於是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同時,研究網上有售的廿款可重用口罩,比較它們的過濾能力。」根據美國所跟循的ASTM國際標準組織(ASTM International)之過濾效率標準主要有三個,分別是針對花粉、飛沫等3μm微粒的BFE(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即細菌過濾效率);針對流感、沙士等病毒0.1μm微粒的PFE(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微粒子過濾效率/顆粒過濾率),以及針對流感、沙士病毒等0.1μm至5μm(平均2.8μm)微粒的VFE。除此之外,常見的過濾效率標準,還有韓國空氣檢驗過濾的KF及歐盟的Filtering Face Pieces(FFP)。

他表示,在綠領行動所研究的二十款可重用口罩之中,有十款達95%的BFE或PFE級數,即ASTM一級防護標準;當中更有八款達到二級或以上。此外,VFE達95%以上的亦有六款。「這些可重用口罩大部份均附有實驗室的證明,保證其防護能力不遜於即棄口罩。」

但為何只有不足一成的受訪者,願意選擇可重用口罩?Angus說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於可重用口罩的防護程度存有誤解,因此選擇使用即棄口罩。


過去一年多,全港消耗逾三十億個即棄口罩

「我們發現,慣常使用即棄口罩和可重用口罩的人,其考量的角度截然不同。使用即棄口罩的受訪者,首三個原因是防護程度較高(81%)、較衞生(81%)和家中有大量存貨(35%)。回想起來,雖然去年大家都搶購即棄口罩,但又真的沒幾人的家裡完全沒有口罩;或是因為經歷了2003年的SARS吧,香港人早已習慣長備口罩於家裡,有備無患嘛。」

有趣的是,資料顯示,慣常使用即棄口罩的受訪者當中,88%認同即棄口罩會破壞環境。「說明他們是明知道即棄口罩會為地球帶來極大負擔,卻依然以防護程度與衛生為首要考慮。另外,又有68%表示若疫情持續,會支持使用可重用口罩 - 可見大家其實都頗有環保意識!亦深深明白若不改變習慣,即使抗疫成功,最終仍會自食惡果。」

「至於選擇可重用口罩的受訪者,首三個最多人選擇的原因分別是環保(93%)、不需經常購買(56%)和平均價格較便宜(51%);而防護程度和衞生方面的考慮,分別只有21%和10% - 我們認為,這個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於可重用口罩的防護效能和衞生程度,並不太理解。事實上,調查顯示只有30%受訪者表示了解可重用口罩,當中八成人慣常使用即棄口罩;不了解或十分不了解可重用口罩的,共有16%。在這16%人中,九成九是慣常使用即棄口罩。」Angus指出,加深市民對可重用口罩的認識,可有助推動他們轉用。

「在研究廿款可重用口罩之同時,我們亦比較了價格。根據生產商建議重用次數或濾芯壽命計算,有十款口罩的平均價格,每日介乎港幣兩元至三元,有產品更低至每日七毫!長遠計更划算。」

聽著Angus分析可重用口罩的好處時,不禁想到,即棄口罩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其實並非香港獨有 - 這段日子以來,世界各地的人都戴口罩、扔口罩啊!「疫情下,全球每日都有大量即棄口罩被丟棄,這已成為國際間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事實上,外國不少公司都積極研究口罩的出路。就我所知,法國的初創公司Plaxtil,於西部城市Châtellerault五十個收集點設即棄口罩回收箱,收集後經過清理、清毒、分拆及打碎,還原成為塑膠原料後製成不同產品,包括醫護界常用的透明面罩。單是2020年8月,他們已回收了超過七萬個口罩!」


他又指出,美國的TerraCycle,自2001年起,一直都將物料回收然後製成產品。公司特別推出了針對收醫療廢物的回收箱,回收口罩、手套及醫護專用的薄身保護衣等,再製成戶外家具、卡板及儲物箱。「至於加拿大政府,則已投資130萬加幣,研究利用樹木纖維製作可生物降解的口罩之過濾層;目前濾層的過濾率已達60%,未來將可達至外科口罩的水平。另外,瑞士的Hmcare亦正在研發可生物降解的透明口罩,預計2021年內推出,主要供醫護人員使用。同時,不少國家的政府,亦已訂立口罩的使用指引,市民在不同場合需使用不同的口罩。」

這是一場持久戰。綠領行動建議港府應該檢視現時市場上可重用口罩的防護規格,列出規格指引同時加入保護環境的要求,並製訂可重用口罩的使用指引。「另外,剛才提到,我們的調查中,35%受訪者表示『家中有大量即棄口罩的存貨』,其實不少大企業、慈善基金或慈善機構,都有撥款資助民間團體或社福機構派發即棄口罩,其實他們可以改為派發高規格的可重用口罩,即可做到源頭減廢。雖然可重用口罩無法完全取代即棄口罩,但港府可借鑒外國政府和企業,推動發展口罩回收再造技術,以減少每日送進堆填區的口罩數目。」

雖然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要適時更換口罩;同時外科口罩不可重複使用。如口罩有破損或弄污,亦應立即更換。但Angus引述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兼兒科醫生陳以誠之言,大家可以視乎場合,選用適合自己的可重用口罩。「當要到醫院或護理中心等地時,可配戴外外科口罩。除此之外,較高抗菌效能的可重用口罩,已足夠應付外出購物、一般社交場合、甚至上班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等情況。」

「綠領行動是個尋常的本地環保機構。我們都能做到問卷調查,並收集可重用口罩的資料再作研究及分析 - 以港府的資源和及人脈,只要願意進行研究及調查,一定可以比綠領行動做得更全面、更深入,教育更多市民!」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4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聚焦訪談〉第38集有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專訪)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