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唱K式低俗音樂文化說不

向唱K式低俗音樂文化說不


中國大陸的音樂文化,不知何解除了獨立音樂叫有點看頭(是「有點」而已),主流發展至今仍是一潭死水。不是說它的工業規模,因若計算賣碟、演唱會、串流服務以至各種登台演出,其數字可以大得離譜。筆者所指的,是一種「原生」的文化。

鄰近地區或國家,哪管香港、台灣、韓國、日本或甚泰國,都有(或有過)屬於當地的音樂文化。哪管是廣東歌、台灣學生民歌、日式視覺系或少女系流行曲,聽眾總可找出屬於當地的特色;即使是美國影子之下的韓風R&B,細聽之下也可找出屬於當地文化的血液。

偏偏在中國,流行音樂無法孕育出眾的個性特色。它時而「學習」港式流行曲,時而「取經」台灣滾石年代城市樂曲,韓風盛行時又將別人一套搬字過紙。或者,中國流行曲有其市場,但偏偏走不出這個國度。或因「時差」關係,總予人「過時」之感。當然,強國也偶有佳作,去草莓音樂節,不難發現出色的樂團,但正如之前所言,很多時都局限於獨立圈而已。

或許,在這個創作受嚴格審查的國度,與其花時間創作取悅受眾,不如用最簡單的方法「搵快錢」,要麼嘔心瀝血的作品被禁,豈不是血本無歸。無心經營加上流行工業搵快錢的特性,造就一堆沒靈魂的作品。結果,主流聽眾在劣質作品的「教養」下,形成一套奇特的鑑賞價值。例如,所謂「巨肺」,當歌手要唱高音,叫得大聲,才算「貫注情感」,因為在演唱技巧上,以上方式最煽情,最易取悅聽眾。尤其在K場,朋友一聽高音,便知你識「唱兩嘴」。「巨肺」,彷彿變成了對歌手的要求,作品的要求,也是唱K的要求。畢竟,卡啦OK是現代流行音業工業鏈的重要一環。

於是,主流聽眾怎樣衡量歌手的優劣呢?答案顯然易見︰鬥大聲,衝高音。

當然,《我是歌手》一類節目的出現,主要目的是把中共治下的「大中國意識」說成流行文化的「主體」,但要由一班被劣質唱K文化教養的聽眾,轉過來判斷兩岸多地的歌手演唱技巧,豈不是飴笑大方?因為世上除了「巨肺」,還有很多標準衡量歌手的才華,包括其創作力。但在《我是歌手》的擂台上,以上種種都不會是音迷的評判準則。尤其節目本身,必須煽動觀眾情緒,剪接現場觀眾的感動,流淚畫面,變相加強「巨肺」的感染力。

由於《我是歌手》是跨國性的節目,如此很容易扭曲主流價值。不止觀眾本身,因為它本身有著「造星」的作用,參賽歌手自然用盡辦法脫穎而出,按觀眾的喜好意願去唱,即使是再經典的歌曲,亦可「重新演繹」,去年G.E.M.「叫」《喜歡你》便是一例。

長此下去,以中國綜藝節目的軟性影響力,必然會拉動流行樂工業的走向。如是者,「巨肺」歌手當道,忽視歌詞、旋律、原創性及類型聚散等特性,必然會拖華語音樂文化的後腿。不單局限演繹的手法,更局限類型的發展,限制至「適宜」叫喊的類型曲種。

所以,我們必須要向低俗的「巨肺叫歌」文化說不,新加坡歌手陳潔儀拒絕服從遊戲的「潛規則」,不單宣示作為樂手的應有尊嚴,也是抗拒「叫歌」文化的好開始。


《我是歌手》截圖)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