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父母 只剩徒勞

哀哉父母 只剩徒勞



《明報》報道,於英國文化協會舉辦教育展期間,有父母謂決心送幼子到外國讀書的原因,乃是不滿自己的長子支持佔領。

父母愛子女之心,總是無微不至,故為他們費神打點將來,確是無可厚非。然而,養兒育女,除卻希望他們未來在社會上長進、有成就,更重要的是教曉他們分清是非黑白,而且也不該因為名利薰染而向極權低頭。

報道中的父母,直言長子因佔領而變得思想偏激,對不同意見充耳不聞,甚至更認為是本港的大學制度把他的兒子教壞。無疑,這種諉過於人的態度,在近年香港的中產之間非常普遍,但是,當中卻沒有多少道理可言。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進入最高學府,除了往更高知識的道路進發,還要學懂「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因為社會總會存在不公平、不公義的地方,而愈高學識的人,則愈有責任把社會改變得更好作為己任,否則只是枉讀聖賢書而已。

大學生投入社會運動,只要是目標清晰,未存歪念,則無論如何亦不能語之壞事,蓋大學生涯一完,下一步就是踏入社會。那麼,眼見將要進入的社會糜爛不堪,當權者大多腐敗無能,他們比別人著急是理所當然。假如,強逼他們如那些自以為上了岸的中產一般思想,認為只要對政權啞忍,往後就能過好日子的話,未免是辜負了社會對大學生的真正期望。

固然,相比於改革社會,選擇不聞不問永遠來得安全,問題是所謂的安全,並沒有任何時限及狀況的保障,這屬於只講求關係、權力的人治社會特色。權貴操縱的社會,歷史上沒有一個可以長久,而在未受推翻那漫長一夜,還是有很多無辜的人無辜地犧牲。妄圖以遠走他方來避過災難,除非是立心永遠離開香港,從此於他鄉落地生根,不然的話,無論用甚麼辦法逃避,只是有朝重新回流,若社會依舊為極權把弄,則過去暫得安穩的時光,將要以痛苦的日子雙倍奉還。

面對不公義的社會,左閃右避永遠不是辦法,唯有放手一拼,才是為後代謀生途的良方。香港過去一、兩代對政府的不聞不問與及對自己公民身份的逃避,已經令香港走入萬劫不復的地步。若然,自己的兒女對社會還有一番抱負的時候,為人父母者不作鼓勵反諸多制肘,那跟自絕子孫自是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