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敬字文化(上)文字有神

華夏敬字文化(上)文字有神


每逢年過節回老家拜神,日光下化寶,望著紙上文字在火焰中消失,驀然念及儒門之教,孟子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昔日新界元朗、上水古舊村落,村內設有「惜字亭」,或稱「敬字亭」、「聖跡亭」,收集寫有文字的紙張後,敬神燒化,上達於天。通常亭上橫書「過化存神」,此四字出自《孟子.盡心上》。這就是儒門的神道設教。文字乃華夏文化之神,而這種傳統一直保存於民間。所謂「善政不如良俗」,以前筆者曾見過一座「惜字亭」,在上水圍旁邊,村名忘了,那裡還有一座更樓。

華夏文化有神

華夏以文字為神,是個有趣的現象 - 背後有一重要訊息,就是對文化的重視;文化透過文字顯現,所以華夏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敬字文化。

從頭開始講起,要從造字的倉頡講起。黃帝是大發明家,其發明榜上的第一位應是「倉頡造字」,因為文字的創造從來都是文明發展最重要指標。到底倉頡是甚麼人?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而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發展至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各聯盟共用的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之重任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同時,《荀子》與《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此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字可有神像的作用,讓漢字有宗教性 - 古埃及也使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宗教中廣泛使用。

以文字為神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社會崇奉和祭祀的對象,表現了中國人對於穹蒼、大地的感恩,對於國家、社稷的尊重,對於父母、恩師的深情。表現了中國人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這幾個字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和心靈安頓之處,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許多倫理道德取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據,「天地君親師」五字就像柱石一樣,支撐起中國傳統社會的大廈,並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無論是知識份子抑或目不識丁的窮苦大眾,都奉之為天經地義的信仰;其對廣大人民的教育,比任何法令經典都更有效果。

「天地君親師」既是無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體象徵符號。舊時在民間,民居廳堂正中壁上或神龕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書或用大幅紅紙書寫此五字,也有的裝裱成卷軸懸掛起來。魯迅在〈我的第一個師父〉一文中寫道:「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著一塊牌位,用金字寫著必須絕對尊敬和服從的五位:天地君親師。」有的還在香火牌位或條幅兩旁掛上一幅「天高地厚親恩重,祖德宗功師範長」的對聯,提點尊崇「天地君親師」的必要,以引起人們的敬畏。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6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