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

專訪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



對於普羅市民而言,環保是個撩交鬧的題目。不過,當大家正在關心綠海龜有無被膠飲管傷害、鯨魚胃部有幾多個膠袋的同時,可知道香港每日所生產的家居與商業廢物有幾多,而港府又會如何處理?

「處理垃圾本是香港政府的責任,回收商的角色,就是協助政府去執行。但經過我們今年所做的調查發現,香港的回收業正面對嚴重內憂外患,政府必須認真正視!」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教授說。該中心於2018年3月至8月,按環保署所提供的名冊,以親身或電話訪問形式到訪回收商註冊地點作實地調查並訪問負責人,以了解目前本地回收商的運作情況。

「回收商告訴我們,每日營運成本是最大考慮。除了有規模的大型回收商,一般於各區開設,細細間的小型回收商,根本無足夠資源和人手去處理繁複的申請手續,例如填表⸺聽上去好似好簡單,但對於學歷不高的負責人來說,複雜的表格絕對會為他們帶來壓力。」

「同時,回收基金要求回收商營運達一定年期方可申請,試想想,中小企就是沒有雄厚實力才申請政府資助,但政府卻要求他們營業多年才接受申請,當每日營運都成問題,缺錢缺人缺機器,那又如何可以營業?」黃教授認為,回收基金雖可資助回收商添置新設備,但只能用作擴充業務,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2018年全球烽煙四起,貿易戰、metoo風潮、黃背心、直和攣、素與葷的糾纏......其中一個最熾熱的主戰場,就是環保。走飲管嗎?外賣定堂食?有無不塑避孕套?環保,其實有好多個面向與範疇。

對於普羅市民而言,環保是個撩交鬧的題目。不過,當大家正在關心綠海龜有無被膠飲管傷害、鯨魚胃部有幾多個膠袋的同時,可知道香港每日所生產的家居與商業廢物有幾多,而港府又會如何處理?環保署於12月底公佈《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報告中去年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平均每日達10733公噸,較2016年上升3.7%;當中60%屬家居廢物,平均每日棄置6404公噸,按年升0.2%;其餘則為工商業廢物,有4329公噸,按年升9.5%。撇除人口增長因素,都市固體廢物每日人均棄置1.45公斤,高於2016年的1.41公斤;亦是廿四年來新高。

該份報告又指出,2017年每日棄置堆填區的逾萬公噸廢物中,廚餘佔34%(3662公噸),按年升1.7%;其次是紙巾、紙袋等廢紙,佔24%(2532公噸),按年急增12.8%;廢塑膠則佔20%(2124公噸),按年微跌0.4%。都市固體廢物方面,回收率為32%,按年跌2%;紙類回收率由2016年的50%跌至去年46%;塑膠回收率按年由14%跌至13%。

回看2013年,環境局所推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當時2011年每人每日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的1.27公斤「起標」,至2017年減20%至1公斤或以下,到2022年要減至0.8公斤或以下⸺觀乎環保署最近的報告,明顯事與願違,愈減愈加。慢著!政府不是有針對處理垃圾的政策的嗎?本地不是有回收商的嗎?過去廿一年港府對於垃圾的政策及措施,主要是透過撥款推廣循環再造、回收,如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社區回收網絡等;1998年向回收業界提供租金優惠;2008年修訂《建築物(垃圾及物料回收房及垃圾槽)規例》,所有新建的住用建築物及綜合用途建築物的住用部份都必須於每層樓面設垃圾及物料回收室;2009年開始膠袋徵費;2015年政府推出總額十億的回收基金,以配對形式支援回收商;今年又有針對「四電一腦」的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還有勢在必行的垃圾徵費......



「處理垃圾本是香港政府的責任,回收商的角色,就是協助政府去執行。但經過我們今年所做的調查發現,香港的回收業正面對嚴重內憂外患,政府必須認真正視!」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教授(Jonathan,下稱黃教授)說。該中心於2018年3月至8月,按環保署所提供的名冊,以親身或電話訪問形式到訪回收商註冊地點作實地調查並訪問負責人,以了解目前本地回收商的運作情況。「在接觸過的338間回收商中,其中有43間(13%)已經證實結業,有57間(17%)無法成功聯絡;34間(10%)表示無再從事廢紙或塑膠回收。另有53間(16%)拒絕接受訪問。我們最終成功訪問151個回收商 - 包括138間私人企業和13間非牟利機構。」最後,寫成「香港回收商現時運作情況調查報告」並於2018年12月中發表。

「一般來說,本地回收商傾向回收利潤較高的資源如金屬;所以堆填區內最多廚餘、塑膠與紙。而這個調查報告,就是衝著後兩者而來的。」黃教授解釋說,香港的回收商一般會從本地回收紙及塑膠,經處理後,主要售予深圳河以北的工廠作為原料。「目前香港的廢紙和廢塑膠回收商正是腹背受敵。內憂主要是『土地問題』,其次則是回收技術落後,設備不足。至於外憂,則是周邊國家改變政策,如中國於2017年收緊廢料進口標準及審批流程,並於2020年底前停止進口固體廢物;而2021年泰國將停止進口廢塑膠 - 對此,回收商可以做的少之又少,因此極需要香港政府的支援。」

黃教授分別將香港廢紙及廢塑的回收商,以總面積及營運模式,分為大型回收商及中小型回收商。「本地大型回收商一般會主動做收集和回收,或者是已有機構、公司定期提供回收物,因此貨源、數量及質素皆有保證。相比之下,中小型回收商則較被動,旨意客戶將廢紙廢塑膠送上門,然後他們再送到大回收商處。」根據調查報告指出,有盈利的回收商由2017年的32%降至今年的26%,而虧蝕的比例則由35%升至38%;其中,有盈利的小型回收商由上年25%跌至今年不足20%,虧蝕的更增加了5%。「中國於2017年收緊廢料進口標準及審批流程,令小型回收商因回收工序增加,而導致盈利大幅減少。由於他們是大型回收商的回收物提供者,其消失勢必影響整個回收鏈。」

港府回收基金幫倒忙 無法助業界渡難關 回收商消極應對成主流 

「事實上,90%回收商都向我們表示,中國於2017年收緊廢料進口政策,無論是運作空間、人手、機器、所需的工序,以至營運模式與成本等方面均受打擊,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方可應付。話雖如此,仍有70%回收商對前景比較悲觀,說不會添置新機器、請人或改善營運模式,顯示這些回收商 - 主因是感到意興闌珊,情可做得幾多得幾多,直到無得做至算。」由於小型回收商的存亡,將影響大型回收商的生計,黃教授建議政府應為小回收商提供更多支援。文首提到政府不是有十億回收基金的嗎?「但九成受訪回收商表示,對回收基金卻步。而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申請困難或難以獲批。」報告指出,超過70%表示並未申請過回收基金;另超過60%表明將來亦不會申請,僅35%回收商認爲設立回收基金能夠支援業界。

「回收商告訴我們,每日營運成本是最大考慮。除了有規模的大型回收商,一般於各區開設,細細間的小型回收商,根本無足夠資源和人手去處理繁複的申請手續,例如填表 - 聽上去好似好簡單,但對於學歷不高的負責人來說,複雜的表格絕對會為他們帶來壓力。同時,回收基金要求回收商營運達一定年期方可申請,試想想,中小企就是沒有雄厚實力才申請政府資助,但政府卻要求他們營業多年才接受申請,缺錢缺人缺機器,那又如何可以營業?」回收基金乃配對基金,即是就申請者須投入一定資金,政府才會批出同等數額的補貼。但黃教授說,這並不是回收商首要的考量。「對比資金,土地問題才是大問題。香港最缺就是土地 - 大膽地想,若『明日大嶼』勢在必行,能否預留土地予回收業界?在此之前,能否為業界提供特惠租金?至於回收基金方面,雖有『小型標準項目』予小型回收商,能否再簡化申請程序及門檻?負責分揀的人手、效能更高的機器、存放空間等全都是錢,補貼的比例能否再多些?」

中國「限廢令」提高廢紙回收門檻 單一市場風險高 本地業界應謀新出路


「我認為,處理垃圾本是香港政府的份內事。她要做的,不是津貼業界,而是光顧回收商處理廢紙廢塑膠的服務。一個行業若沒有足夠的經濟誘因,如何留得住公司與機構?」前面提到中國收緊廢料進口政策,俗稱「限廢令」(即中國國務院辦公室於2017年所發佈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講明中國不再收全球的低質垃圾 - 即使是進口廢紙,也只會要靚紙如報紙、辦公室紙張、紙皮等,既要求仔細分類,又必須保持乾爽不可淋水;夾在紙中的雜物須少於0.5%,危險廢物則為0.01%。此方案於2018年3月即開始實行。然而在此日來臨之前,本港廢紙回收價已因此大跌,無人再收廢紙,本地九成廢紙回收商宣佈停收廢紙一星期,導致有「廢紙圍城」之情況出現;政府不得不推出多項應急措施,包括提供屯門環保園的臨時用地予業界免費暫存廢紙。

面對「限廢令」,約95%本地回收商於出貨前將廢紙分類;85%回收商主動清除夾雜物。針對內地要求廢紙夾雜物少於0.5%,雖然不足50%回收商認為自己能夠完全達標,但其中86%表示廢紙沒有被退回。足見大部份回收商於現階段尚有足夠能力應對內地要求。另一方面,36%回收商表示廢紙回收量在中國推行新政策後有所下跌,但有10%卻表示上升。總體來説,2018年回收商的廢紙處理量,平均每月381噸,較2017年下降了4%,反映廢紙回收商雖受中國政府新要求所影響,但整體回收量只輕微下跌。「據知在『廢紙圍城』期間,有回收商將廢紙出口至東南亞,但售價偏低令業界卻步。雖然及後回收商獲中國政府發出批文,但已足見廢紙市場單一出口至中國,有幾危險。未來中國將會進一步收緊進口配額,甚至全面落閘!長遠而言,除了在香港興建再造紙廠,還要積極尋求其他解決方案。」

廢塑膠處理量不跌反升 市場暗示仍有轉機

至於廢塑膠,回收商主要有五個工序:分類、打包、清洗、打碎、造粒,然後再出口。大回收商因資金較多,可以由分類做到造粒。小型及中型回收商則一般做到分類至清洗。根據黃教授及團隊的調查報告,30%回收商表示2018年的廢塑膠回收量下跌,上升的有13%;至於廢塑膠回收量整體上升13%。有趣的是,回收量最高的10%回收商,其塑膠回收量增加了21%,但其餘90%回收商卻是平均下跌3%。「廢塑膠量增加的原因很微妙 - 超過一半並非來自本地,而是由大型回收商從海外採購廢塑膠。因此,數字並不能反映本地回收率,卻顯示廢塑膠造粒市場有利可圖,回收商通過採購海外廢塑膠補貼營運成本。」

「塑膠造粒機產能愈高,造粒之成本愈低。因此,大回收商入口廢塑膠以確保再造成本夠低 - 既然有得做,即是有商機啦!回收商最大的支出,除了土地之外,就是運輸及購買打碎及造粒的機器。回收商從外地大量購入廢塑膠,而香港本地所產生的大部份廢塑膠卻被送到堆填區。撇除香港堆填區是否飽和不談,政府若能投放資源與補貼鼓勵本地回收,吸引回收商集中收集本地塑膠廢物,長遠可以減輕堆填區負擔。」黃教授說。

以目前本港的回收業運作來看,分佈於香港各區的小型回收商,為大回收商提供貨源,若消失定必影響業界。然而,根據統計顯示,正在虧蝕的小回收商比大型回收商更多,並因資金及前景問題而面臨倒閉。「另外,回收基金要求已營運達一定年期的企業申請,使得初成立小回收商陷入絕境。政府和業界應檢討目前回收基金的運作,為小回收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援,協助他們提高運作效率,㧬固本地回收產業鏈。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接近90%回收商,員工人數不多於十人,他們無足夠人手及資源處理繁複的申請手續。普遍業界,尤其是小回收商,均認為申請手續困難、難以獲批,並無法負擔申請項目的50%支出,因此明言從不申請回收基金,將來亦不申請。」



黃教授認為,回收基金雖可資助回收商添置新設備,但只能用作擴充業務,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回收商最需要的是土地或租金資助呀!香港政府未來可否增撥資源,或撥出土地予回收商?另外,政府可考慮按每公噸回收物料提供定額補助,以提高回收物料回收價,鼓勵前線回收商進行源頭分類 - 尤其是目前回收價值較低的廢塑膠。政府能否撥出部份膠袋徵費收入,設獨立基金補貼回收業界以改善運作?」

自從香港最後一間造紙廠華南造紙於2006年結業後,本地已無再造紙業;現時香港超過九成廢紙出口至中國。雖然目前本地回收業尚有足夠能力應對「限廢令」,但中國已明文表示於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入口包括廢紙在內的固體廢物。「雖然有些人說,屆時香港可能獲得豁免,但目前國際局勢風高浪急,中國不斷收緊入口門檻,未來根本無法預料。為減少對出口單一市場的嚴重依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採取主動 - 環保署已批出屯門環保園四塊合共兩公頃的土地興建本地再造紙廠,預計每年可處理十萬噸紙品,佔整體回收量八份一。」他認為這會是個好開始。

至於廢塑膠方面,回收成本高昂但廢料價值低,使得現時超過50%回收商處於虧蝕的危機之中,及本地塑膠回收率偏低。然而他們雖然面對成本高昂和回收量不足等問題,但仍有少部份回收商從外地入口廢塑膠兼有錢賺。「政府應如何提供經濟誘因,吸引業界集中回收『本地膠』?在能夠解決本地廢塑膠回收的基礎下,政府會否考慮修例管制廢塑膠進口,令本地回收商回收更多本地廢塑膠,並減少堆填區負擔?」

現時本港的大回收商,以進口將外地廢塑膠處理加工再出口的方式獲利。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禁廢令』政策勢在必行,黃教授認為業界必須改變經營策略。「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廢塑膠來自外地。我建議政府建立回收物料進口之門檻,以便回收商在抓住塑膠再生產業機遇的同時,可避免劣質物料在港滯留或棄置,並可節省空間及減輕回收商壓力,讓回收業可永續發展。」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