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討政黨的票債,到政黨討你的血淚:當2019年「血債票償」,剽竊了2012年的「票債票償」

由討政黨的票債,到政黨討你的血淚:當2019年「血債票償」,剽竊了2012年的「票債票償」


小說《1984》中的極權國度,有獨裁者訂立的新語(Newspeak),大量創造維護統治的詞彙。統治,是關乎修辭,而且超乎你想像 - 不是港式食字「語言偽術」如2012年梁振英在國民教育爭議中回答的一句「撤與不撤之間有好多空間」,這些只算廢話,連「術」也配不上;人沒有受騙,是不值得沾沾自喜。真正的政治詐騙是意識形態,令你感受到很多思考的自由⸺但用政權、黨派、財閥給你的修辭,用他們期望的思路去進行軟弱無力的反抗。

香港政治的維穩新語,俯拾皆是。約十年前,有個叫「民主成份」。四個字,「民主」二字發音較響亮,也令人留印象;「成份」則是低沉的,而且不明所指,意思曖昧,所以有心理暗示的餘地。而那暗示,就是「『成份』嘛,即是『有一些』、『有』、『存在』,而不是『無』。正所謂有好過無,有『民主成份』好過沒有民主吧!」

維穩新語:「民主成份」

「民主成份」一詞,出自2008年港共推出政制改革,高官要推諉實行普選,便代之以擴大選舉委員會、直選議席、功能組別(超級區議會)。議席加了,「民主成份」便增加嗎?那是民主的政制嗎?那是「多」好過「少」嗎?水份多了,混凝土會更堅固嗎?

這就是政治修辭裡的「心理暗示」:換個字眼,減個字眼,配個錯比喻,張冠李戴,就可以加入市民去運用言論自由,放棄自己的權利。這就是政治修辭的威力。

2019年下旬,由《蘋果日報》和泛民主派定名的「反送中」運動有大量政治修辭,故意取材過往本土運動和民主運動的詞彙。可是,這種挪用,有諸多曖昧之處,造成了另一版本的香港政治史,也產生了新政治認知,令市民犧牲更多,用心不良的政黨從中取利。

不道德的「以血換票」

2019年的護法運動前段,有抗爭者傷亡。泛民輿論乘勢提出「血債票償」口號,指抗爭者的犧牲要以泛民主派贏得選舉去償還;另外,黃絲群眾也有使用「票債票償」說法。這個「票債」,是黃絲群眾針對建制派,而「票償」是要建制失去選票。

其後,種種跡象顯示黃絲群眾是接受市民流血,用政治人物和政黨的議席作償。11月區選,泛民取得議席進帳,建制派失去一定議席。其後多張網上造圖流傳,大概意思是「選票是抗爭者用血換回來」、「每張選票都滲了血」;也有老年聽眾在選舉翌日打上商台早晨節目,哭訴是因爲見年青人流血,很感動很內疚,才首次出來投票,投給泛民。被人血喚醒投票意識,就如決志信主一樣。這種黃絲群眾的公開告解已不是「償血債」,亦不是他們之前宣示的「有了港共造成的血債,只好協助泛民贏取議席去追討血債」,而是偷天換日,改成更血腥、殘暴、野蠻的「血換票」,改成了「流血,為著泛民議席勝過建制」,「義士流了血,我政治覺醒了」。黃絲群眾更借著一種感恩的修辭,多謝勇武抗爭者用流血和坐監宣傳投票給泛民。不能復活的義士,好像真的回應這種心理暗示,要背上要十字架,為選民和政黨流血。

「票債票償」:事關選民與議員的政治契約

「血債票償」口號,改寫自2011年和2012年的「票債票償」運動;票債票債則改寫自四字成語「血債血償」。「票債」就是國民本來投了票,授權了給議員或政黨,在某限期兌現參選承諾。但若議員不但止無法實行承諾,更是違反了選舉承諾,破壞自己的選舉政綱,那就是出賣了選民與議員的政治契約,有負選民,是為「票債」;既有票債,選民在下次選舉杯葛這些議員,斷絕授權關係,是為「票償」。

是故,2019年的黃絲帶群眾既未有投票給建制派,沒有授權關係,他們是不能說建制派欠他們的票債。除非,他們當中不少人之前是投票給建制吧。

2010年的票債:出賣選舉承諾、暗通中國政府、支持虛假政改、出賣公民運動

說回2011年和2012年的「票債票償」運動的源由。當時泛民主派在2008年選得議席後,承諾爭取2012年及2013年雙普選,這是與選民建立了政治契約。可是在2010年,民主黨、民協、教協以及一些親泛民學者在第二次政制改革表決之時,投票讚成擴大功能組別議席的方案,而方案中並無提及2012年與2013年直選的辦法。這是破壞了自己的選舉承諾,撕破了與選民的政治契約。

政府的偽政改方案,就提出「民主成份」這個維穩新語。民主黨張文光也創出另一新語去呼應政府,叫做「量變而質變」:「民主的量」增加了,令「民主的質」改變,那香港就會有民主選舉。面對批評,當時民主黨黃碧雲更叫市民「忍多兩屆功能組別」,意即經過2012年及2016年選舉,張文光的質變就會完成,功能組別就會取消。然後呢?功能組別取消了嗎?沒有,而黃絲群眾更嚷著要搶先參加。

民主黨等不單通過了偽政改方案,這個方案亦獲得中共許可,而且是民主黨與中共暗中商議的結果。在政改爭議如火如荼之時,他們走進中聯辦,進行密室談判,與中共官員直接商討政改方案,事前事後也不願公開談判內容。直至政府在立法會提案,方案才見諸公眾。當時民主黨等派別,不單破壞政治契約,更是破壞香港自治體統。

而在中聯辦密室談判之前,民主黨曾杯葛由社民連和公民黨發動的「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杯葛讓全港選民公投表達直選立場的公民運動,令人懷疑他們是借助打擊「五區公投」的公民運動,換取中聯辦的暗室談判入場劵。

2011和2012年的票償:終止授權賣港政黨 促成第三平衡勢力

因為有份參與密室談判以及通過偽政改方案的民主黨、民協、李卓人等,破壞與選民的政治契約,也破壞香港自治體統,因此2011年區議會選舉和2012年立法會選舉,人民力量發動了「票債票償」運動。他們呼籲選民杯葛支持不民主政改的泛民議員,並在各區派出新舊政治人物參選,主張提出另一選擇,讓選民選擇,擴闊政治光譜。

「票債票償」運動的「票債」與「票償」,關乎選舉中有關授權的政治倫理,也是提供建制、泛民以外的選擇:激進民主派。結果2011年和2012年選舉,民主黨的選票大幅流失,更有民主黨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員宣佈脫黨。

「血」字之差,偷天換日

這就是「票債票償」運動。諸位讀者,不妨停下想想,這個「票債票償」與2019年的「血債票償」,是何等分別?前者令部份群眾站起來,後者麻醉群眾,犧牲義士。2012年的「票債票償」,令關鍵少數覺醒,看透了民主黨等只是站在民建聯對面的另一個建制派,認識到「民建聯最無恥,民主黨更無恥」,知道不用「含淚投票」,也成了往後本土運動的群眾基礎。後者,是叫人在來屆和剛剛的區選,用義士鮮血重新授權民主派重返議會,叫不滿泛民的選民含淚投票,更加洗脫泛民的黑歷史。一個「血」字之差,完成政治修辭的偷天換日,成為「維穩新語」,這是多麼的令人心寒!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