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范仲淹考DSE中文科

如果范仲淹考DSE中文科


今年DSE中文科卷二(作文),其中一條題目是這樣的: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題目限定了學生作文的開首,按題推敲,學生遇到了一件他認為需要「力陳己見」的一件事,不論到底是甚麼事,學生主觀情感上,認為自己是需要「發聲」的,但就算如此,學生最後的選擇,卻必須是「沉默」。

雖然,「沉默是金」也是中國傳統智慧。子曰:「多聞闕疑,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說的是要多吸收意見,謹言兼聽,對不了解的事,不要妄加論斷。

主張的是「謹言」,而不是叫你「收聲」!

這份考卷以「必要的沉默」的作題,卻是導引學生去發掘「沉默」的好處,利用試題鼓勵學生思考沉默的好處。

這是一個鼓勵沉默的時代,自1997年主權移交,在香港不願保持沉默的人,都沒甚麼好下場,兩大名咀封咪、各大主流媒體一個又一個被統戰、HKTV不獲發牌、《蘋果日報》被抽廣告、劉進圖遇襲……在這個最需要人民勇敢發聲的時侯,DSE的試題,居然還在軟性推銷沉默的好處。

設想一下,如果范仲淹生於現代,2014年參與了DSE考試,他會怎樣應付這試題?

北宋年間,范仲淹任京城開封的知府,他發現官場黑暗,用人唯親,於是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呈給宋仁宗,指出當時任官情況之不公。范仲淹的老友梅堯臣,怕范仲淹得罪人多,寫了篇《靈烏賦》送給范仲淹。「爾之不告兮,凶豈能吉?告而先知兮,謂凶從爾出。」就是勸范仲淹不要像烏鴉一樣,頻報凶訊,弄得自己神憎鬼厭,「招唾罵於里閭」,應該要像喜鵲一樣,報喜不報憂。

簡單來說,就是勸范仲淹要學習「必要的沉默」。

范仲淹立即寫了一篇同樣題目的《靈烏賦》作回應:「知我者謂吉之先,不知我者謂凶之類。故告之則反災於身,不告之則稔禍於人。主恩或忘,我懷靡臧。雖死而告,為凶之防。」范仲淹堅持要做一隻報凶的烏鴉,縱使因報凶而使自己折翼烹煮,也不願隱瞞凶訊,烏鴉報凶的目的在於「憂於未形,恐於未熾」,范仲淹高傲地宣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是北宋時代范仲淹的回應,但如果范仲淹生於現代,生於一個鼓吹犬儒的香港,他的回應又會怎樣?每日都看CCTVB,不論新聞還是電視劇都在抹黑敢言人士,偶像歌手會認為批評政府的聲音「嘩!使唔使呀?」。如果范仲淹是2014年DSE的應考生,他還能寫出「寧鳴而死,不鳴而生」嗎?

我不知道,也不敢想像,我只能猜想,像梅堯臣這種追捧喜鵲的考生,分數應該會不錯。但如果你堅持做烏鴉,應該也會落得「寧鳴而死」的死的下場。


(圖片來源:搜狗百科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