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竟明:不做好回收,焚化爐免問

陳竟明:不做好回收,焚化爐免問



近日政府積極推動「三堆一爐」的垃圾處理方案,即擴建將軍澳、屯門和打鼓嶺的堆填區,並於石鼓洲興建新型焚化爐,當中將軍澳擴建堆填區和石鼓洲興建焚化爐的方案,亦正在立法會審議當中。面對堆填區將於幾年內爆滿,香港的垃圾處理方法再次成為焦點。政府新聞網於5月11日上載一條短片,引述專家意見,反駁焚化爐將影響空氣質素及危害健康的言論,呼籲市民不必過於憂慮。本台節目《大香港早晨》就此議題訪問香港中文大學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教授。

關於焚化爐是否如政府宣傳片所言:「以高溫燃燒、只產生少量二噁英、排出的氣體較為潔淨」,陳教授承認此講法並非虛構,而且大部份專家也認同,然而,他指出新式焚化爐即使不產生嚴重污染,亦未能說服持反對意見的環保人士,原因有三:

1.選址困難
政府原計劃於屯門鯰灣堆填區附近興建新型焚化爐,然而因為水路運輸路程較長,以及影響天水圍、屯門甚至深圳宜居灣等地的環境,所以政府最終的方案選址是石鼓洲,但假若通過的話,技術上的困難會包括填海,興建人工島等等。所以在選址方面,興建焚化爐受很多原因限制。

2.未知政府取態
陳教授指出,不能確定政府處理廢物的取態為何,例如交焚化爐處理的垃圾是否要經過分類,以及焚化爐是否有良好的配套安排等等。陳教授認為政府若能做好回收政策,焚化垃圾的需求將大減。以成功推行垃圾回收政策的台灣為例,當地的焚化爐有時能有空檔再焚燒已埋在堆填區的廢物,他認為:「如果回收政策推行理想,興建焚化爐則並非必需」。

3.焚化爐難徹底取代堆填
政府原本的講法是,若興建焚化爐,現有的堆填區則可關閉,然而,焚化後的灰燼其實仍要由堆填區處理,由此可見焚化爐的興建,不能加快關閉堆填區的進展。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陳教授質疑興建焚化爐方案,若政府仍然沒有清楚明確的廢物管理政策,盡力減低廢物的產生,積極推動廢物的回收和再造,即使新式焚化爐能夠將污染程度再減低,他亦不會支持。

焚化爐處理的垃圾應被篩選


陳教授又指,新式的焚化爐之所以產生較少的空氣污染,是因為在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為爐內的裝置所吸收。然而,爐底灰(即焚燒後的垃圾殘餘物)仍含二噁英,如果沒有制訂清楚的焚化垃圾分類方法,剔出焚燒之後將會產生含大量二噁英的垃圾,則處理爐底灰的過程仍會產生污染。

廢物處理應用者自付


要真正減少垃圾,陳教授指廢物案量徵費是必須。以建築業為例,徵費後廢料已銳減六成,最近更有意見認為建築廢料徵費可再調高,增加回收誘因,從而減少廢料產量,故有理由相信,若處理家居廢物是用者自付的話,就可以加快廢物回收的發展。香港家居廢物分類回收已推行多年,市民大眾亦樂於接受,惟政府的有關配套卻仍未完善,成效甚低。有關當局亦各自為政,例如環保署負責處理垃圾,於是大力推動三堆一爐,食環署又只負責街道清潔,所以陳教授認為政府應盡快設立回收局,專責處理垃圾回收。

應從減廢、回收開始


陳教授表示,正如政府的講法,香港各堆填區快將爆滿,惟香港未有回收政策,無論建築廢料、廚餘,甚至是自由行帶來的流動人口所產生的垃圾,都會使香港產生的廢物有增無減。若趨勢持續,日後香港則又需要另覓地方興建堆填區及焚化爐,換句話講,所謂「三堆一爐」的做法,並非治本,堆填區遲早會再爆滿。

以台灣為例,廢物回收率近年來大幅提高,是因為當地政府以「零廢料」為推動目標,而未達到目標前,也希望達到「零堆填」的效果。由此可見,香港政府若能制訂妥善的政策,配合稅制、設施和政府架構推動回收、再造等減少廢物的措施,將有望達到相同的效果。

延伸:
《大香港早晨》第44集:港鐵政府互推延誤費用/ 領匯變賣商場,更加無王管 /訪問陳竟明教授:一堆一爐爭議/ 娛樂版題不起勁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5&e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