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少寫真人真事,以下千真萬確。將軍撈過的其中一間公司,環球生意,外國人多過本地香港人,國際化運作,同一個辦公室,同事們處理世界各地事務,鄰座的可能沒甚交集。好處是公事公辦夠直接,少人事問題。但辦公室內同事之間日見夜見,少交流,相顧無言,每次在廁所/Pantry對話千篇一律:
「Hi, How's going?」
「Good. You?」
「I am fine too. Thanks.」
「Good, take care.」
「You too. Cheers.」
日日如是,曾經懷疑是否集體社交障礙。
公司每一兩年都有個 Kick off 活動,亞太區(真正Asia-Pacific,不是男歌手獎個亞皆老街到太子)所有同事聚首一個城市,兩個全日聽老闆們廢噏,Sor,我指了解公司過去一年表現、未來發展大計。
夜晚難得把酒談天。其中一位同事B,負責科技系統,即無事猶自可,有事死Server就要做到踢曬腳那班技術人員,他任職兩年多,當晚大家才對他多點了解,他公餘時間,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編程,只為了興趣,廢寢忘餐,在自己的天地忙過不亦樂乎,但對外間的事,特別身處的香港現況不太認識。
那夜,同事B訴說了當父親的煩惱。他本來估計到女兒五六歲才張羅報小學,怎料原來本港畸形的教育制度、加上隨地怪獸家長,令報讀小學過程變得更早更複雜。女兒才兩三歲,就有人嚇唬他還不準備就太遲。
他一不懂中文,二不了解香港教育環境,對入學事宜老鼠拉龜,未知揀哪種學校、要否為女兒砌CV、應否上面試補習班...幸Kick off夜宴中,有幾位本地媽媽,以過來人身份指導,分析本地小學與國際學校優劣,及分享了些資料,其餘同事亦講出對香港前景、教育制度的睇法,圍圈討論的時候成了個Task Force,群策群力去解難,令同事B能果斷決定。
那夜,我看到真正的Team Spirit。
一年後,一次公司聚餐於中環海旁,同事B說,他在香港出世,但早年送回父母老鄉成長,後來來港受高等教育,並且就業,然後指著對岸話,兒時間中遊覽香港,亦在香港打工父親就會跟他說,二戰時當兵守護香港的故事,到現在同事B還記得父親口述如何由新界帶著平民退到九龍,到哪個地點避開敵軍戰火。
那天他反而為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上了堂歷史課。
忘了說,他父母正是尼泊爾人。
尼泊爾地震後,同事B在面書上不時分享親朋安全消息、最新災情、如何救援。是次天災,本港主流媒體關注度遠低於中國多次同類事件,大家可能覺得很遙遠,感受不到慘況,但事實不然。請立刻施以援手,解囊捐助。
(原載於天災無情,港人有義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