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瑟縮於寶島上的「中國」

遊走瑟縮於寶島上的「中國」



較早前筆者在某個國家渡過了六天。這個國家,讓我找到了「何謂一個現代的又保留傳統文化的中國」。她,是「中華民國」,「臺灣」。

臺灣這個國家,很美妙,它在17世紀之前可謂跟中國完全沒有關係。在此之前,它是一個被輪流短暫統治的地方,當中包括葡萄牙,荷蘭,日本商人及海盜。而到了鄭成功登陸臺灣趕走了該地的歐洲人,並以此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臺灣才展開了自己與中國的關係。

現代的臺灣,由於國共內戰中,國民黨敗走臺灣成偏安局面。自此,臺灣絕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漢人,當中包括福建人和客家人。

臺灣可能歷經數十年日本統治,整個感覺都很日系化,尤其是街道的設計,都令人感覺置身於日本街頭。然而,臺灣令人陶醉的地方多不勝數。街道出奇的整潔,是筆者逛了4個夜市後駭然發覺的。臺灣夜市沒有垃圾桶,卻很難找到垃圾被扔在地上。我好奇的問一下小檔鋪老闆「為啥街上這麼難找垃圾桶,難道我們要扔在地上嗎?犯法的嗎?」,他笑著說:「也不是犯法的啦,只是你扔在地上良心過意不去。」臺灣公民水平其實不低,這讓人覺得,中國,還有這片充滿先進公民水平的樂土。

臺灣的人情味也很濃,也很有禮貌。我不知道怎樣形容,跟臺灣人打交道,他們散發著日本人的氣息,卻完全保留著中國人的風格。我逛夜市,有店員拿著水果著我嘗試,我只做了一個不要的手勢,她會說:「沒關係」或者「謝謝」。又如我在人來人往的士林夜市逛著,不小心迎面的撞到了一個中年大叔,我趕忙轉頭說Sorry,我看到的,竟然是很抱歉很不好意思的臉孔然後說著對不起。這是生活上人與人的交際的細節。相反如果在香港的話,你看過貨品就離開,就算不會罵你,他們也不會說:「唔緊要,多謝。」,撞到說聲sorry也已經很難得。這些都是我眼中臺灣人的面目。沒想到,本來我以為已經消失殆盡或者已經傳到日韓的中國文化傳統的美德,我今天在臺灣的街頭,終於看到了。我,由衷地迷戀著臺灣。

說到了中國傳統美德,我們在平時街頭巷尾都很容易看到。例如「忠孝復興」,「忠孝新生」。或者是現代中國結合民主理論的元素如「民權路」,都令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教化的縱影。

「沒錯,一個國家是需要以文化建國的。」這番話出自今天香港的本土派,但沒想到,同一句話也出自在一個臺北「歐巴桑」口中。

當我一個人逛著臺北探索館,無意中跟一位年紀不小的職員談起話來(去旅行其中一種意義,就是跟不同人交流,我在第二天與一位30多歲的韓國人談中韓文化)。內容有兩岸關係,有香港問題。她說臺灣人遵守法治,她認為中國應該以文化建國,而不應像某國般,全盤否定中國舊有文化,而且也不應打著發展的旗號,忽視法治的重要性。我跟她粗略的解釋了香港的問題,她也表示很可惜,她認為臺灣的年輕人應該懂得是非,珍惜臺灣這片「樂土」。她最後的總結也嚇到了我。她說歐洲以前都是由羅馬帝國統治著,最後不就是因為民族等問題而分裂了很多國家。她認為中國應該成立一個聯邦,實行聯邦制,法治民主。沒想到,主張華夏邦聯論的《香港城邦論》部分論述竟也能出自一個臺灣老女人口中。

這次臺灣之旅我獲益良多,除了美食,臺灣也為我帶來了「舒適」。臺灣,是中國的「後花園」,又或者,是那位博物館職員口中的「樂土」。當我們羨慕著日本能夠完美地將現代日本與古代日本結合起來,而中國現在卻已經成了「地獄鬼國」,你很想構思一下真正現代化文明中國應該是怎樣的時候,我們可以遊歷一下臺灣,那個瑟縮於寶島上的、被日本統治過數十年的「中華民國」。

雖然在青年旅舍遇上那位剛當完兵的臺灣人堅持說臺灣不是「中國」,是「中華民國」,但怎樣也好,這次旅程,讓我找到了一個理想的「中國」。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