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水域僅有47條 自有紀錄以來歷史性新低

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水域僅有47條 自有紀錄以來歷史性新低


(網絡圖片)

漁護署發最新的中華白海豚監察報告,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期間,在香港4個主要中華白海豚出沒區,估計只有47條中華白海豚,是有紀錄以來的新低。報告指出,這與近期沿海發展工程有關,建議有關部門要更嚴謹管制工程,又應在大嶼山西面水域建立大型海洋保育區。

報告顯示,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31日期間,中華白海豚在4個主要出沒區域,即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4個調查區域的整體數目估計為47條,是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低。

報告指出,去年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主要集中在大嶼山西面的水域,包括大澳半島、雞公山、雞翼角伸延至分流一帶水域,但已經出現有輕微減少的迹象。而在大嶼山西南面水域,中華白海豚在此水域的使用情況在2014及2015年有大幅上升,但在2016年有關中華白海豚數目已開始減少。在大嶼山西北水域,近年中華白海豚在此水域的使用率已大幅下降,到2016年只集中在龍鼓洲一帶水域。

政府為補償港珠澳大橋工程引起的生態棲息地損失,於2016年12月在大小磨刀洲水域設立海岸公園。但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的海豚使用率於近年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情況令人擔憂。

另外,報告又指,發現中華白海豚幼豚的整體比率,是2002年以來的新低,2016年只發現17條幼豚,佔目擊中華白海豚總數的1.4%,與2008年接近8%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報告指,各項證據顯示,無論在分佈、棲息地使用、數量及個體活動範圍使用,在香港生活的中華白海豚,近年都有變化,這與牠們面對的長久威脅及近期一些沿海發展有關的額外威脅有密切關係。報告建議,有關部門要更嚴謹地管制在大嶼山水域的填海工程,要妥善管理高速船隻的交通量,並視乎進一步研究的結論,在大嶼山西面水域設立一個大型海洋保育區,將現有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擬建中的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起來。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