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話.與屍體對話

第54話.與屍體對話



醫院殮房門外,李定發在跟下屬林曉鈴通電話後半個鐘就來到。

林曉鈴一見李定發,又以慣常如連珠爆發的語速,說︰「李SIR,法醫憑他的經驗,初步看到這屍體只是死了大約三、四年,她是一具女屍,而且還未腐爛……」
「等等……林小姐,唔該妳說慢點好嗎?都不知妳在說甚麼!」李定發說。林曉鈴一臉尷尬,再說了一遍。
李定發望一下殮房,說︰「裡面是誰?」
林曉鈴說︰「是古毅力。」
「哦……阿古。」李定發說著,敲了兩下殮房的門,然後進去就看見古毅力在解剖床旁,埋首工作。

古毅力回頭望了李定發一眼,客套地說︰「原來是阿發你啊?最近好嗎?」
李定發來到解部床旁,見一具女屍已被完全肢解,不禁吞了一下口水,說︰「好……欸,這個怎樣?有甚麼結果嗎?」林曉鈴也來到旁邊,細心聆聽。
古毅力好像在教授解剖般的樣子,在屍身上各部分解說,答︰「嗯,先簡單說這個吧!整具屍體都沒有被襲撃受創的傷口,不過雙手的手掌、十指就清楚看到已是皮開肉綻的傷口及結痂,指甲上還藏有些木屑,還有雙膝都有相近的傷痕及結痂。」
李定發望到所述之處,問︰「這表示甚麼呢?」
古毅力搖搖頭,說︰「我不知你們在那裡發現她的,但看來她是被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大概是能夠將她整個人藏起的衣櫃之類那樣的,而她在裡面不斷嚐試用雙掌拍打、推開,還用十指不斷四處抓刮,以及用雙膝撞擊、頂著等等,而造成這些傷口,而且傷口周圍看到那些結痂,可以判斷她在那空間裡面重複這些動作不知多少時間,就是破損、癒合、結痂這過程,每一次都要好一段時間。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李定發瞄了林曉鈴一眼,她那副難以置信的驚訝神情,好像親歷了這屍體的遭遇,說︰「阿古,她是在一副棺材裡發現的。」
古毅力點點頭,說︰「原來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是說她當初被誤認為死亡,然後放在棺材,『不幸』地土葬了,但她在不知何年何月突然甦醒,就想從裡面逃出來,可惜她根本無能力從裡面破開棺材,再加上下葬了還有棺材外的泥土封實,就這樣她在棺材裡面直至困死。」
「阿古,你真利害,幾乎將這條屍體死前的狀況都說出來。」李定發說。
接著,古毅力來到殮房另一邊,那一幅大布簾拉開,現出另外兩張解剖床,上面放著一男一女兩具屍體,說︰「而這邊的兩具屍體就很詭異,屍身同樣沒有受到襲擊受創的傷口,雙手手掌有拍打造成的創傷,十指也有抓刮而破開的傷口,但指甲上就似乎有些油漆物料及石碎,隻膝也有撞擊造成的傷痕,可以說與剛才那具屍體有八、九成相似,不同的是所有創口都是新造成的,我可以想像這兩具屍體好像在死前模仿著那具屍體死前的行為。」說到這時,李定發的臉上也現出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
古毅力看見他的樣子已覺得事不簡單,說︰「阿發,你們在查甚麼案?」
李定發腦海再次浮現出那第十一棵樹,一個身穿白色睡袍女子上吊的畫面,面色變得鐵青。林曉鈴在旁叫說︰「李SIR……李SIR……」李定發才回過神來,衝口而出說︰「是巧合吧!」
古毅力不明白他這話是甚麼意思,說︰「巧合?不可能的,這些屍體甚至是科學也難以解釋的死狀。」
「欸……欸……是嗎?」李定發心中有另一隻鬼,顯得支吾以對。
古毅力打量著三具屍體,說︰「雖然這樣說,會令人感覺我不專業,幾十年來驗屍千奇百怪的事都遇過,最後也得到合理的答案,但是現在的情況也真是第一次見。」
李定發深深吸了一口氣,打圓場道︰「或者找到答案時也是你遇過那些千奇百怪的事。好了!今晚就這樣吧!我們已得到很重要的資訊。」林曉鈴一臉疑惑。
古毅力點點頭,然後收拾工具,說︰「那我稍後再給你們詳細報告吧!」說著,李定發與林曉鈴就離開殮房。

一步出殮房,李定發對林曉鈴說︰「妳去鑑證那邊,看看那副棺材的檢驗是怎樣,究竟裡面有甚麼,是否與剛才聽到的那狀況。還有……你不是說過那棟村屋在十幾年前就丟空了,是政府官地裡面嗎?確實是甚麼年份?」
「1993年」林曉鈴說。
「啊!」李定發驚叫一聲,面色一變,又想起了那第十一棵樹,一個身穿白色睡袍女子上吊的畫面。
林曉鈴見李定發神色極為不妥,說︰「李SIR,你沒事嘛?」
李定發像魂魄回來般,說︰「欸……沒事的,只是巧合,沒關係的。」
林曉鈴說︰「你真的認為是巧合?」
李定發神情尷尬,說︰「欸……!妳不明白的,不要說了,去鑑證那邊吧!」

李定發目送了林曉鈴,就拿出手提電話,一邊沿著走廊向前行。當電話接通,他望望身邊周圍,壓下聲線,說︰「阿祖……」
那邊的阿祖極度煩厭,怒說︰「又是你!你究竟想怎樣?是否要我即刻殺了你?」
「不……不……你冷靜些,這件事一定要搞清楚的,你能否現在到當年那間屋,我有話要當面跟你說,我肯定你會想聽的。」李定發說。
那邊的阿祖沒好氣地說︰「好!好!我就來聽你有甚麼話好說,等你說完,我就殺了你,了結這件事!」說罷,就掛了線。

當李定發沿著走廊向醫院停車場前去的時候,在他身後出現了一個廿歲出頭的年青人身影,身穿格仔恤衫,配一條直腳牛仔褲,體型瘦削得像個「火柴人」,悄悄跟隨他。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