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重讀蘇東坡(上)

回首向來蕭瑟處:重讀蘇東坡(上)


近年香港政治高壓,每況愈下。如何在華夏經典,特別是佛道兩家智慧中,尋找安定當下躁動人心之道,也許是眾多香港人面對目前逆境,如何自處與安身立命的大哉問吧?

重讀李一冰《蘇東坡新傳》,感受至深。作者身受冤獄,出獄後,年紀老大,難覓工作,就靠寫作蘇軾傳記支持下去。由於自身經歷,他從蘇軾烏臺詩獄後,被貶黃州開始落筆,用情之深,寫來格外感人。

蘇軾由人生高峰一下子跌到谷底,在黃州被佛道思想所救。一篇〈前赤壁賦〉,莊子萬物齊一思想,提供人生另一視野;一首〈定風波〉,完全將遇雨逆境,以一切平等、放下、豁達來面對往後的人生困頓,所以他雖然最遠被貶到海南島,依然達觀生活。輸了仕途,卻贏了人生。

成名要趁早 才華與運氣

蘇東坡成為傳奇,是因為有故事;而且是大量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蘇軾甫一踏入官場即名滿天下,靠的是才華與運氣,遇上當時政壇兼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過程充滿傳奇趣味。

蘇軾現存最早的文章是元祐二年(公元1057年),於二十二歲時科舉應試之作〈刑賞忠厚之至論〉,此文背後有兩則趣談。根據其弟蘇轍在〈東坡先生墓誌銘〉的記載,當時兩位主考官,梅堯臣與歐陽修,梅堯臣閱蘇軾卷大喜,交予歐陽修;由於試卷糊名,歐陽修懷疑如此好文章是其門生曾鞏之作,為了避嫌,只給予第二名。因這則傳奇故事,世人記得第二名蘇軾,第一名反而無人記住。

再根據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所載,〈刑賞忠厚之至論〉提到:「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皋陶是堯的司法部長。梅堯臣是小試官,得之以示大考官歐陽修,他問:「此出何書?」梅堯臣認為是情理所在,回說:「何須出處。」歐陽修表示認同,及後蘇軾登榜,歐陽修問蘇軾此句出何書,蘇軾回答竟然與梅堯臣同,一字不差:「何須出處。」陸游筆記最後兩句:「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

「太息不已」四字可圈可點。歐陽修官場浮沉既久,深知露才揚己,招禍可期。蘇軾暴得大名,謗亦隨之,加上他性格不羈,嘴上不饒人,諷刺詩文不絕,終於惹禍。

烏臺詩獄 九死一生

蘇軾因詩文被指愚弄朝廷,諷刺新政,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四歲時被捕,囚於御史臺;因官署內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史稱「烏臺詩獄」。烏鴉是死神的象徵,蘇軾在此百餘日,每天都聽到死神嚎叫,氣氛有夠恐怖!

命懸一線,傳說蘇軾早有心理準備,與長子蘇邁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如果收到壞消息,就把二者換成魚。蘇邁嚴守約定月餘,恰逢糧盡要出外張羅設法,便囑託親戚代為送飯,卻忘記將暗號告之,親戚偶然弄到魚就送了過去,蘇軾見魚大驚,想起約定,自料罪不獲赦,死期將至,於是含淚寫下〈獄中寄子由〉。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子由〉原題:「予以事繫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他年夜雨獨傷神,蘇軾自忖必死,設想他年其弟在夜雨中想到對床之樂,只能獨自神傷。

蘇氏兄弟年青時讀韋應物詩「寧知風雪夜,復令對床眠?」心生感慨,相約盡早退出官場,兄弟常得夜雨對床之樂。故蘇軾常用兄弟夜雨對床舊事入詩,如「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此詩是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二十六歲最初任官時與弟分別時所作 - 剛出來做事就想到退休!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3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