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無能是馬航空難的幫兇

國際社會無能是馬航空難的幫兇


馬航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導彈擊落,造成近三百人喪生的重大慘劇。馬航意外接種而來,今年才剛在三月份離奇失蹤的MH370,至今仍舊下落不明。

主流媒體對於今次客機擊墜事件的報道和評論,多聚焦於血腥畫面和催淚新聞,鮮有對如此慘重的事件,進行深入理性探討。即便是在網絡媒體,除了盧斯達日前在《本土新聞》發表的一篇題為「馬航慘殺,帝國背後的打手與共犯」頗有睇頭之外,其餘的評論多流於空想式的陰謀論,甚至有網絡意見提出「美國背後指使擊落客機」的荒謬說法。一單涉及到國際秩序、航空安全、人道正義的嚴肅事件,竟然被這樣輕佻隨意地報導和評論,實在使人不禁倒抽一口涼氣,痛心疾首!

今次客機擊墜事件發生後,俄烏雙方均否認是己方造成,並互相指控對方襲擊民用客機。面對這樣一場羅生門,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由聯合國授權,派遣國際獨立調查團進入墜機現場搜證,考慮到該區處於衝突狀態,調查團應該還要配備武裝人員保護。然而事件發生至今已經三天,聯合國安理會仍未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決定,僅僅停留在口頭的呼籲,要求徹查事件。早前第一批趕赴現場的國際觀察員(僅僅是觀察而已,並無實質權力)在墜機現場遭到親俄武裝分子鳴槍阻撓他們活動,而親俄武裝分子甚至喪心病狂到,阻撓正常收殮遇害乘客遺體,並強行將遺體移送到地點的不明的地方(調空難查通常會對乘客遺體進行驗屍,親俄武裝分子的這樣冷血的行徑,目的無非是妨礙驗屍,阻止調查真相)。

追本溯源,今次客機擊墜慘劇,本質上是國際社會縱容放任地區間的不義衝突升級擴大的惡果。自今年初,烏克蘭人民勇武抗爭,驅逐了賣國的烏奸總統亞努科維奇之後,坐臥不安的俄羅斯當局立即以所謂「保護俄羅斯同胞」為藉口,指派聽命於莫斯科的滲透軍(大部分是脫下俄軍制服的俄羅斯正規部隊,其他的則是收買當地的烏奸流氓入伍,讀者只要比照香港今日的港共組織架構即可理解何為「親俄武裝」,但筆者強烈反對「親俄」一詞,因為烏克蘭今天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成氣候的真心「親俄」力量,要不然烏克蘭議會何以得到足夠民意授權去驅逐烏奸總統?)火速佔領了克里米亞,在槍口的指嚇下,克里米亞舉行了一場偽公投,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後又旋即宣布和俄羅斯合併(由此可見偽公投之目的並非推動獨立,而是要合法化俄羅斯吞併)。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滲透軍得寸進尺,染指烏克蘭東部地區,遭遇烏克蘭軍隊極力抵抗。俄烏雙方不宣而戰,但交戰兩方所派出的,實際上都是專業的正規部隊,這事實上已經是兩國處於戰爭狀態(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安全挑戰,國際社會選擇了鴕鳥政策,美國民主黨左傾總統奧巴馬,對俄羅斯的侵略和破壞和平惡行,僅僅是流於外交辭令的譴責,和一些不到肉的輕微制裁。聯合國安理會甚至沒有為雙方衝突作出實質性決議措施,依舊是流於口頭呼籲雙方克制對話。國際社會假裝烏克蘭仍舊是太平盛世,國際民航組織沒有對交戰空域劃出警告標示,以致部分罔顧乘客安危的航空公司,一如馬航,依舊大搖大擺地直接飛過這個 Hot Zone。由於擊墜原因成了羅生門,筆者在此實在無法妄下判斷到底這是否某方的軍人故意針對民航客機。但退一萬步講,在兵荒馬亂,敵我難辨(尤其處於不宣而戰的狀態)的交戰區域,誤傷誤擊民航客機的慘劇在自有飛機以來的戰爭史中,可謂不勝枚舉(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Airliner_shootdown_incidents)。

全球一體化意味著地球上發生的任何事,都會牽動世界,隨時關我事。國際社會在過去大半年,縱容放任俄羅斯侵略,沒有對烏克蘭動亂局勢採取斷然措置,恢復國際和平秩序,甚至採取冇眼屎乾淨盲的逃避姿態,種下的苦果就是民航客機被戰火殃及,多個國家均有公民遇害,當中最慘烈的要數荷蘭。

西方鷹派長期主張積極干預主義,這種政策儘管不無弊病,但對照起無所作為,不聞不問,各家自掃門前雪甚至鴕鳥政策,後者明顯是極其不負責任,並且也不適合全球化態勢下的國際社會。

就航空交通安全的問題上,今年3月馬航客機MH370離奇失踪後,一連串極荒謬絕倫的應對措施,根本上已經充分暴露馬航不具備安全營運國際航線的能力和條件。但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歐盟等國際組織卻沒有對馬航採取禁飛制裁,對表現差劣的航空公司採取禁飛是過往的常見做法(參見 http://ec.europa.eu/transport/modes/air/safety/air-ban/index_en.htm),然而在MH370事件後,馬航的飛機依舊可以照常來往歐美等地,今次出事的MH17班機,便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起飛的。

縱觀而言,今次馬航客機擊墜事件,絕非簡單偶然,事件充分暴露了國際社會對變局的不作為,而過往行之有效的國際協調組織,亦在今次事件中集體失靈,無所事事。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得到果斷匡正,這恐怕就意味著國際社會已經步入秩序失衡狀態,而全球未來將會面對更多更激烈的新衝突和不穩定事件。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