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Kennyworks創立人王信明

專訪Kennyworks創立人王信明


說話蘊含無窮能量。有時候,別人無心快語,會為你帶來啟發,令你對自己、對人生,都有嶄新的看法。

「別少覷無心的一句話所帶來的影響。因此,不要吝嗇一句讚美的說話。」

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遇到伯樂,伯樂能看出你底裡的好,並會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王信明(Kenny)的人生中,不同階級遇上不同的伯樂,在家裡、在學校、在工作間......而他亦不放過任何能夠讓自己變等更好的機會。「小時候一家幾口住牛頭角,六兄弟姊妹中,我排第五。自小喜歡繪畫,在家人眼中卻是最離經叛道的,總教大人憂心,怕我成績太差無學校收,又擔心我學壞。對他們來說,我沒有犯事、行歪路已是萬幸。」

「好記得,孩提時,母親抱著我,執起我雙手看了又看,說:『看,你的手指粗粗短短的,相信將來要做地盤!』至今我仍不明白,短而粗的手指是否代表要做地盤,但這說話反映了她對我的憂慮。」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千載不變的定律。

「小時候我與外婆最親近,她亦最疼我。當雙親表示對我的將來擔憂,搞到我都懷疑自己有問題,她卻是一直信心滿滿,而最常對我說的一句,便是『你要搵份真心喜愛的工作!否則成世都要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你不能想像此番話給予年輕時候的我無窮力量!」

傳統學校成績平平 白英奇天外有天


中學時Kenny入讀瑪利諾工業中學,金工、木工與電工的成績平平,眾多科目中唯獨繪圖成績最標青,致使他開始隱隱覺得自己將來的路,亦與此相關;即使母親總是擔心「畫嘢搵唔搵到食」。「中學畢業,成績不太理想 - 我本就是個沒甚書緣的人嘛。但又不甘心就此投入勞動市場,於是報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系。」在那裡,他發掘到自己的強項,找到存在價值。「做夢也想不到,當年在中學時候永遠處於『狀況外』的我,在白英奇竟是名列前茅!」

然而,好快Kenny就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令他在熱烈地慶祝自己脫胎換骨之時,亦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某日,Communion W的朱祖兒(Joel Chu)在課室出現,說要看看我們即場畫的東西。面對這位本地創作界的大人物,每位同學都已好緊張,更別說要他品評自己的作品!當刻的我,忽爾對自己的東西失去信心,好驚被他彈得一文不值,於是偷偷把紙張皺成一團,扔在地上。若他問起,就說自己未開始畫吧!」不過,事情並不如他想像般順利......「他走到我面前,卻發現我沒有東西給他看。我編了個小謊,說作品丟失了。他四處張望,發現地上紙團,徐徐拾起、打開,那刻時空彷彿凝注。良久,當以為他會講出令我難堪的話時,他卻淡淡地說:『你畫的?......幾好丫,唔錯。』嘩!我的心臟幾乎跳出來!」

「朱祖兒的說話,一直縈繞腦際 - 或許這就是言語的力量吧?獲得一個大人物的認同,對仍然在學的我,是堅實的肯定,也令我更堅持要走上設計之路。」



廣告公司工轉工 開始計劃將來


話分兩頭,父母見得孩子似乎走上對的路,一方面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擔心,畫畫搵唔搵到食?是的,在講理想之前,必先求溫飽,這是現實-只是在香港,理想和麵包實在難以兩者兼得。「甫於白英奇畢業後,友人介紹我到廣告公司工作,職位是visualizer,職責是按創作總監、藝術總監的意旨,將『橋』實體化。這個聽來好簡單,只要你有充裕時間。廣告行業分秒必爭,晚上挨近凌晨時份收briefing,然後立即開工至翌日早上 - 雖然日夜顛倒雖然好辛苦,但我卻學到好多嘢,而且公司上下待我都很好,所以每次工作都全力以赴。如是者過了三年。」

「某日,與上司閒聊,他輕拍我肩,說:『三年了吧?你要學的都已學晒。是時候計劃一下將來。』我想了又想,上司的話是對的,若我要擴闊眼界和視野,必須踏出舒適圈。思前想後終於決定遞信,然後與朋友去了一趟旅行,一方面散心,另一方面好好籌劃將來。」

鐵人兄弟 橫空出世


人在異地,眼界擴闊了不少。回港後,先後於多間廣告公司與電視台打工,不論成績幾優秀,都自覺無法投入如初。「大約2000年,與兩位同行兼老友William Tsang與Winson Ma去看Michael Lau的展覽。看到外型出色又獨特的Gardener,心想不如我們都試吓!於是開始製作figure參加海外比賽,勝出後不少廠商與投資者主動聯絡,鐵人兄弟就這樣成立。」鐵人兄弟的模型以製作嚴謹精良著稱,線條粗獷、造工精緻細膩,橫空出世,令玩具界驚艷不已。

鐵人兄弟喜以藍領階級為作品的主題。如建築工人、搬運工人、戰地記者等,但卻處處流露無名英雄之況味。「美國911事件後,我們對當時救災人員奮不顧身拯救傷者的精神感動,因此製作穿上消防衣及救援人員制服的公仔。鐵人兄弟堅持在最細微的地方、每一個小配件上,都花很多功夫和心血,有些部件更是我們親手製作!為嚴格管理成品質素無法大量生產,而製作成本直接反映於售價上。然而亦因為這緣故,即使售價不菲仍吸引不少收藏者。」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單是國際局勢,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曾經一起玩過、鬧過、奮鬥過,五年後因理念相左,不得不分道揚鑣。「創作是一件霸道的事,當中不存在異己。我、Willam與Winson,三個人都一樣出色,崗位亦非常接近,日子久了自然有不同想法。合則來不合則去,地球是圓的,當下我們各自為理想邁步向前,難保他朝有重遇的一日呢。」



成立Kennyworks 推出萬人迷Molly

獨立發展的Kenny比以前更忙碌,因為Molly the Painter。

「鐵人兄弟三位一體,做事有商有量,而且有人可分擔工作;但同時又會花好多時間在取得共識之上。現在我獨立發展,一切都要靠自己,開始時覺得很吃力;但相反地,做決定的只有我自己,又好似輕鬆不少。不過,亦由於我要為自己作的每一個決定負責,故此必須再三考慮,倉猝不得。當要做重大決定時,會停一停諗一諗,Winson會怎樣看呢?William又有何睇法?」

嘟著嘴巴的大眼妹妹Molly,2006年面世,甫一推出即大受歡迎,甚至為他贏得不少合作機會。「從沒想過Molly如此得人心。不下數次,有收藏者告訴我,即使正作再忙、生活再不如意,看著Molly就覺得療癒-尤其是那張小嘴。」為製作Molly,Kenny得東奔西跑,穿梭中港兩地。



曾幾何時香港是玩具之都-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是品質保證,這段時期亦是香港製造業最蓬勃的時期。當時香港玩具製造廠的訂單來自世界各地,並出口至歐美國家為主。甚至有玩具收藏家認為,收集香港製的玩具就可明瞭全世界的玩具史。Kenny的父母,就是在玩具廠打工,撐起成頭家。「由於母親工作的地方就在觀塘,為幫補家計,小時候的我與兄弟姊妹會到工廠做幫工,一整日搬搬抬抬好不辛苦!當時我跟自己說,長大後千萬不要做工廠-然而我卻為了Molly而不斷接觸工廠;方發現好些工序,香港的廠房早就搬到深圳河以北。然而為確保產品質素,我必須謹慎選擇......再回首,想起兒時種種,不勝唏噓。」

「鐵人兄弟時期的自己,很大膽,喜歡接受挑戰,認為產品不應該由市場決定。但現在的我,老了,也明白到妥協的重要性。為了做自己真心喜愛的事就必須接受現實,推出較迎合大眾口味的作品,也就是Molly。但其實我還是我,喜歡嘥心機捱眼瞓,揼本製作精細的figure-潛水銅人Copperhead-18。」今日的Kenny,die hard fans不限於香港,亞洲各地都有支持者。

「有時返屋企食飯,母親會嘀咕,點解唔搵份銀行工呢,做經理,簽吓文件又一日。我是多麼想告訴她,今日的我每日工作都要簽名,但就是為我的fans在作品上簽名!」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專訪Kennyworks創立人王信明

【專訪Kennyworks創立人王信明】視像版 說話蘊含無窮能量。有時候,別人無心快語,會為你帶來啟發,令你對自己、對人生,都有嶄新的看法。 「別少覷無心的一句話所帶來的影響。因此,不要吝嗇一句讚美的說話。」 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遇到伯樂,伯樂能看出你底裡的好,並會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王信明(Kenny)的人生中,不同階級遇上不同的伯樂,在家裡、在學校、在工作間......而他亦不放過任何能夠讓自己變等更好的機會。「小時候一家幾口住牛頭角,六兄弟姊妹中,我排第五。自小喜歡繪畫,在家人眼中卻是最離經叛道的,總教大人憂心,怕我成績太差無學校收,又擔心我學壞。對他們來說,我沒有犯事、行歪路已是萬幸。」 「好記得,孩提時,母親抱著我,執起我雙手看了又看,說:『看,你的手指粗粗短短的,相信將來要做地盤!』至今我仍不明白,短而粗的手指是否代表要做地盤,但這說話反映了她對我的憂慮。」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千載不變的定律。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7-28-2018/47127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Kennyworks #王信明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同步抗共,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Posted by 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 on Friday, 27 July 2018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