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勿用說毓老

潛龍勿用說毓老


筆者於三十年前,在台北讀書時,已從幾位學長口中知悉毓老二三事,奈何緣慳一面;幾年前學弟張輝誠寄來他的著作《毓老真精神》,細讀之後才真正認識這位終生效法孔子,述而不作,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儒學大師。

滿清最後一位王爺愛新覺羅.毓鋆,人稱毓老,一生講授華夏經學,學生過萬,遍及台灣政商各界。毓老生前從不接受訪問,不上電視媒體,更嚴格訓斥弟子勿向外界透露講學情況,故知之者甚少。默默講學六十年,至2011年以一百零六歲之高齡騎鶴,其弟子方開始整理毓老講學筆記,並於近年陸續出版,一代大儒方才漸漸為世人所識。

儒學大師的身教,畢生受用

毓老曾在台北市溫州街一棟大樓的地下室開辦「奉元書院」講授華夏經學。教室僅可容納百人,卻很多時湧進二百五十餘人,加上地下室空氣不流通以致悶熱難當,人人熱汗直流,汗味與熱氣撲面而來。雖然每人僅坐一小圓鐵板凳,學生仍不為所動,耳聽筆記,津津有味。

《毓老真精神》由作家簡媜作序,追憶毓老講課,沒有任何道具,只端坐椅上,全憑口說,「他聲如洪鐘,抑揚頓挫之間喚出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聲音裡。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人的聖經,他有著神奇的力量,鎮住了滿室年輕毛躁的心,言談間,連我一個女孩子也慨然有了澄清天下之志。這是毓老師烙給我們的君子印記。」

毓老收生嚴格,與他堅勵性格不無關係。弟子許仁圖《論語一章》記述初入學,講授四書,以《論語》為首,尤重實用;所以毓老講解《論語》首章,有別於前人:「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問能於當時實踐出來,就是內心最大的喜悅。相較一般的解釋指學而時常温習,學以致用的喜悅,更為合理,亦更有普遍意義。

從《論語》到《易經》,只守一爻

翻開《論語》,皆見「子曰」二字。「子曰」在《論語》出現三百九十多次,整本《論語》,「子曰」之聲,朗朗上口,聲聲入耳,是要後人記取這是弟子親聞目睹老師孔子的行住坐臥,喜怒哀樂。

「子曰」是孔子親說,弟子親聞。《佛經》則是佛陀圓寂四百年後,首次結集,故《佛經》開首:「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經不同,人神有別。

影響華夏最深的儒家,並未成為宗教,因為「子曰」是人的說話。孔子不是全能全知的上帝,也非法力神通的如來觀音,更不是穆罕默德先知。孔子自道,他非生而知之的先知,而是學而知之的人。

毓老一生教學重點在於實用,曾撰寫過多部著作,後來悉數焚毀,他說:「中國學問是解決問題,不是寫一本書教後人研究,我為何不寫書?中國文化沒有古今、新舊,只有先後,看你能不能做到先時,古人的智慧,講就夠了,思想還有新舊之分?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講學不是為了留一本書,而是我們能從書中得到新的智慧。有用之物卻無用,在於不思。讀書多少不重要,智慧多才有用,講道容易行道難,做事容易成事難!」

對於《易經》乾卦初爻「潛龍勿用」,毓老說:「這六十年來,我就守著這一爻。」毓老從不發表文章,也不接受採訪,同樣是長期講授華夏經學,毓老的固守窮道顯然與南懷瑾截然不同。

《易經乾卦文言傳》: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學《易》者,要能在時窮中,固守窮道,不為邪世所亂,務實學,不務虛名,不求知於世,不見困於世而心悶無樂,在毓老身上體現。

面對現時香港的衰世亂局,能守的似乎只有「潛龍勿用」吧。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