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今天果

昨天因,今天果



悶熱的周末,這這城市忽然多了很多道德L,大聲指責大眾冷血,無知,刻毒......等等。他們是武斷、偽善和無知。

教育局副局長長子跳樓死亡,沒甚麼值得開心,畢竟死者也是香港市民,就算住豪宅,地位和我們一樣,他有問題的話,管理這座城市的政府就有責任照顧他。而且,他不是孤例。上至豪宅下至公屋,由研究生到小學生,一年365日香港不斷發生學生自殺事件,反映的是政府護幼不力。

當政府高層忙著妄顧民生起高鐵的時候,那位局長就說︰有大學生自殺是因為未做好生涯規劃,言論的涼薄冷漠令香港學生、家長、知識分子甚至主流髮指。加上TSA、小一超收、普通話教中文與DSE等一個個荒謬的教育政策壓到學生身上,家長又可以做甚麼呢?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剩下的只有怨氣。

然後,傳媒爭相報導事件,後續的新聞竟然是討論高官的豪宅在自殺前後的售價,討論的是兇宅上市,是否入手好時機呢?兇宅對銀行按揭做價有影響嗎?既然媒體做得這種新聞,即代表編輯認為它有一定讀者市場。的而且確,如果你看今天的財經版新聞,幾乎每天都出現「癲價」交易相關的消息︰某某公屋衝破歷史價,某某豪宅賣出過億,某某新定以超高價發賣等。而這股潮流,已經持續了超過5年。無他,因為房宅被定位成商品,在政府與地產的合作,加上大陸資金推波助攔,樓價指數每周創新高,在極端的市場經濟下,尋常打工仔已經沒能力買樓自住;加上,政府公屋不斷輸送予新移民,而一班高官又與商界及傳媒不斷鼓勵市民要「置業安居」,本來該是基本的人權變成身份象徵,有何辦法不令大眾注視樓市,留意動態發展呢?可是,當人人無法參與樓市遊戲,大眾就只能充當花生友。如網友所言,「睇人仆街最高興」,又或者,大眾沒能力置業,便開始思考︰難道要待兇宅出現才可入市?

站在高地純粹指罵落井下石是冷血行為,報道兇宅樓市是變態的話,是單純的偽善。今天的花生友,可說是管治者一手造成,由價值觀培養,下至教育的執行,有怎麼樣的管治思維,培養了怎麼樣質素的人。不要說甚麼去改變人心,在這狗屎政府下甚麼也做不了,情如瘋子殺人,不治瘋子的腦,甚麼也做不了。

現在唯一可做的,是幫這城市換腦,或至少令人覺醒有換腦的需要。否則這因果循環,只會沒完沒了。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