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與豪賭

發行與豪賭


世上沒有穩賺的生意,搞電影發行亦然。有人戲言做電影幾近搞慈善 - 撇開自行投資拍片,買一部電影回來後靠上映賺取利潤,其實非常困難,不單因為外在因素太多、風險太大,而且實際可賺到的遠比想像還少。除非你是荷里活大片廠,或本身有一定經營規模,否則搞發行與豪賭分別不大。

發行電影考驗買手眼力與牙力。從「揀貨」到爭取最低買價,以及在法律條文裡爭取最多的利潤空間,全是學問。與觀眾看電影不同,評估一件「貨品」之著眼點不在於可觀性,而是其賺錢能力。有些電影擺明不好看,但絕對賺錢。譬如《保鑣救殺手》(Killer’s Bodyguard),「來貨價」未必很高但叫座力一流,收過千萬回本難度不高。至於其他電影,就要睇造化。

首先,過往記錄不保證將來成績。如《天氣之子》,票房接近千萬,可能比《你的名字》更好。它有機會突破千萬關口,但或要到兩千萬票房,才得到合理回報,由於廣告費高昂,戲院分成亦不少,加上「來貨價」因《你的名字》而被搶高,意味著其基礎成本之投入極高。另一例子,韓片《屍殺列車》破香港的韓國電影最高票房記錄,大叔主角馬東錫人氣極高;但同樣在韓國叫好又叫座的《犯罪都市》,只收約兩萬多港元。他的其他作品亦非部部收過百萬 - 多個例子證實,馬東錫的知名度與叫座力無法掛勾。

另外,一部電影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大收。最初,大家都因為各種理由「睇淡」,因此《鐮倉物語》並非一眾發行商的競爭目標 - 無人估算得到觀眾喜愛電影的美麗實景與故事橋段,結果以低價買入發行權的代理賺大錢。《屍殺片場》大收七百萬港元,《我老婆日日都扮死》票房超過六百萬港元,亦是外在因素影響所致。敢以低價買片,及後賺取豐厚回報的朋友,都算交足功課吧。

總而言之,發行電影考驗能力與運氣,其結果的發展更是比炒股票更難預測。看似很風光的電影買手和宣傳工作人員,需要承受極大風險和壓力。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3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