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護苗基金總幹事譚紫茵

專訪護苗基金總幹事譚紫茵


性教育,從來都不容易。

來到2019年,在不少華人家庭裡,仍甚少與孩子提起與性相關的話題;即使有,都只著眼於生理方面,如夢遺與月經會弄污衣物與床單,少女因為發育而需要穿著胸圍等等。「這方面的資訊,大人都樂意提供。但護苗基金所關注的,不止於此。」護苗基金總幹事譚紫茵(Michelle)說。

「護苗基金主要對社會各階層提倡『預防性教育』,以保護十八歲或以下的兒童免受性侵犯,同時提醒無論家長、老師、照顧者(care givers)都必須謹記自己有責任和意識去保護兒童。並要教育小朋友保護自己,如果懷疑被性侵犯,要通知值得信任的人。」

「世界上會唔會無性侵犯?我可以答你,唔會。」在護苗基金工作近十五年的Michelle坦言「一單都嫌多」,而她認為預防性侵犯的教育,若由家人或老師去做,有一定難度。「目前此一方面的公眾教育普及,提升了市民相關的意識,因此傳媒報導相對增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大部份的加害者,都是兒童身邊最信任的人。每日,小朋友有六成時間逗留在學校或教育機構裡,其餘時間就是在家。學校與屋企,本應最安全,但往往小朋友就在這些地方被侵犯。」

「例如學琴時,老師要求自己坐在對方大髀,兒童會覺得無問題 - 但成年人要知道底線,好可惜某些人就是不懂。被自己所信任的人侵犯,小朋友會覺得混亂、困擾,『為甚麼應該保護我的人會侵犯我?』、『抑或只是我自己搞錯了?』,又或者,那位老師很受學生愛戴,『若因為我搞錯而令他被捕是不
對的!』兒童沒有機心,但亦未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去判斷是非對錯,因此遇到此番事情多數選擇噤聲。」

「另一個悲劇是,家長不相信孩子的說話,甚或否定他們所經歷的事,『點會丫!』、『唔好亂講嘢』,不被至親信任,小朋友就會認定家長選擇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自此不再透露半點。為防出現上述情況,護苗基金責無旁貸,因此既會服務學童,亦提供講座及小冊子予學校及家長,旨在提升保護小朋友的意識,以及萬一有兒童懷疑被性侵犯的正確處理方法。」Michelle說。「目前香港的學校都是校本主導,不同學校的管理層有不同考慮,遇事亦未必會選擇公開或報警求助呢。故此我們會定期為學校更新資訊,例如,如果校方選擇低調處理及不報警,是可以聯絡社會福利署的,因為社署有一個『保護家庭及兒童關係科』。另外,亦可聯絡護苗基金的『護苗線』以索取相關資訊。」

為不同年齡兒童 提供「預防性教育」

目前護苗基金有約十八名員工,其中十二位屬前線人員。Michelle憶述自己當年加入時同事並不多,但隨著預防教育日趨普及,人手亦相應增加。2001年起,更推出專為初小(即小一至小三)而設的「護苗教育巡迴車」,迄今已服務279,317人次,這是護苗基金首個性教育課程,將長達三十三呎貨車改裝後,巡迴各區的小學。在車上,教育主任會透過互動遊戲、布偶劇及多媒體,讓同學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並提高保護自己的意識,避免遭受性侵犯 - 至少要他們知道,身體上哪部份不可以隨意被別人看到和觸摸。

「對於與性及性侵犯相關的話題,兒童難免會覺得尷尬,學校亦會將這個題目講得太嚴肅,因此特別設計一系列課程,並在車上營造氣氛輕鬆的學習模式,讓同學易於吸收、消化,然後終生受用。期望他們從小學會保護自己,以及尊重他人身體。」Michelle解釋:「對比今日的初小學生,當年的同學無咁早熟。為此,護苗基金一直與時並進,除了以首輛『護苗教育巡迴車』服務初小學生,至2004年,第二輛『護苗教育巡迴車』投入服務,對象是高小(即小四至小六)學生。」

「高小學生正開始踏入青春期,對性開始產生好奇,而這亦是正常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關,讓他們有正確的性觀念?」然後就到初中的教育課程 - 中學生應否拍拖?他們是否清楚兩性關係及界線?「中學生有獨立思考,不能只說不准這樣不准那樣,因此我們要讓他們曉得,你有權做做任何事,但要承擔後果。

蜜運中的女同學為取悦男朋友而答應對方的性要求,若因此而染上性病或懷孕怎麼辦?又譬如,男同學都喜愛玩『Happy Conner』,但那只是嬉戲,抑或是欺凌?我們曾經遇過一個個案是,一班男同學將脫去其中一人的衣服,拍攝其私處的相片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細問之下,原來大家都不清楚道德界線而做錯事。隨着時代變遷,互聯網急速發展,援交、裸聊等蔚然成風,同學們好奇可以理解,但都需要懂得保護自己。」

「讓同學知道後果,再衡量自己是否負擔得起 - 這樣一來,自然懂得選擇。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選擇。我們提供多一點正確而且有用的資訊,可訓練同學的獨立思維。」

護苗基金與時並進 冀性教育成正規課程

Michelle提醒,在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預防意識之同時,亦不可忽視本地少數族裔和弱勢社群。「他們當中,不少人的社交能力較弱,難以表達自己。為此,護苗基金除了有不同語言的講座與單張,更有專為智障人士(輕度至輕中度)及照顧者而設的課程。我們為本地主流學校所提供單次課程,但智障學童需要不斷重複學習以加深記憶,故此我們會提供多次的課堂,只要學校覺得有需要,我們都會提供服務。」

「此外,我們亦會視乎社會改變而提供相應的服務。例如,近年有不少個案是,外傭涉嫌非禮僱主的小朋友 - 為此,我們會與服務少數族裔的機構合作;又特別製作相關的小冊子,並翻譯為英語、印尼語及菲律賓語,以傳達保護兒童的訊息。」Michelle解釋。「例如,在一些東南亞民族或信仰傳統裡,成年女性親吻男嬰及男孩的私處是一種神聖的祝福;但在華人社會裡,這行為明顯有侵犯的意味。因此要讓彼此了解大家的底線,需知道一件事情在不同文化圈裡,會有不同的理解。」

她慨嘆,推廣「預防性教育」是一場漫長的戰爭。「小朋友需要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學校、社會以及政策,都有責任。政府於2010年12月1日保安局推行《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為僱主提供可靠渠道,讓他們在聘用僱員從事與兒童或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有關工作的職位時,能夠確知申請人是否有性罪行定罪紀錄,以評估求職者是否適合從事相關工作,加強保護這類人士免受性侵犯。但這制度只限於新入職人士,那麼現職的員工又如何呢?這方面顯然有漏洞需要處理。」

「另一方面,教育局至今仍未有將性教育列入常規課程,亦毋需考試。學校有權選擇教或不教,就要看看校方到底有幾重視性教育。」Michelle說。

「性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是要標籤某一類人特別喜歡去侵犯人,但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侵犯別人。數年前我們曾訪問逾千位家長,他們都認為應在兒童六歲左右開始學習『預防性教育』;但我們認為,當幼稚園學生開始懂得辨別自己去男廁抑或女廁時,已可開始。」

「護苗基金成立至今,已有廿年光景,期望日後能與政府溝通更多。小朋友能夠健康愉快地成長,有賴社會賦予一個良好和安全的環境。同時,我們會堅受保護兒童的信念,著手發展針對幼童的『預防性教育』課程。」Michelle說。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4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