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折射的「港產味」困局

《無雙》折射的「港產味」困局


拙文無意再討論《無雙》一片之優劣,倒藉此片申述一下其所反映之困局。

2003年,香港與中國簽訂更緊密經濟關係(CEPA),讓香港電影人有機會透過「合拍」方式,讓中國公司參與製作,並突破外語片限額之限制。自此,香港電影業界一面倒地向中國市場傾斜,一窩蜂製作大量古裝武俠片,然後又將過往港產經典作品重拍。

後來,大家發覺這些電影都只能滿足中國觀眾,無法賣埠;兼且其數量之多,令中國的電影市場出現供過於求之狀況(尤其是古裝片)。因此,北上的香港電影人開始轉換陣式,開拍具「港產味」的作品,如《春嬌與志明》、《竊聽風雲》系列、《打擂台》及近期的《黃金兄弟》等。

「港產味」究竟是甚麼?筆者認為是一堆符號,包括以往港產片常見的演員、廣東話對白、以香港為故事背景等具港產電影的特色設定等。《無雙》就是典型 - 罪犯、周潤發、《英雄本色》名場面及90年代港產動作片的形式與影像符號。或說,電影人認為觀眾希望看見這些符號;但「港產味」再濃,都依然離不開中國體制下的框架、規則與審批。

合拍片賣「港產味」實為食老本之舉,目標在於吸引本地觀眾,以及喜愛港產片的中國及海外觀眾。然而,再過十年、二十年,可有老本可食?

筆者認為,基本上《無雙》這類「港產味」合拍片已走到盡頭。再過三五年,老本吃盡;同時中國電影業界與觀眾亦已臻成熟。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方方面面積極封殺外來者,香港人還有機會在此地賺取easy money嗎?

回看香港電影發展,早有「食老本」的習慣,特別是八十、九十年代 - 周星馳將大量粵語片年代的喜劇模式重新包裝,就連以賣埠為主的《功夫》亦大玩邵氏式的武打場面和套路(編按:如來神掌!)。只是年代久遠,加上轉化過程中電影人又投入新的創作元素,於是成功過關。當然,這種做法並無不妥,因為在「食老本」的同時有創造在其中。但今日的合拍片複製經典元素、零創新,出發點就是「為老本而生」。

「食老本」最大問題是新一代無法參與,令本地市場變成一池死水;同時亦解釋了為何現今年輕一代雖不乏曠世奇材,但只能於蚊型低成本製作中掙扎求存。最近兩年,專門北上食老本的上一代終於發現問題,於是急於反思,甚至試圖以行動救市。不過,業界早就真空了,觀眾亦認定港產片是低成本爛片,合拍片又不以港人為目標觀眾,這個市,可以怎樣救?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3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