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舉辦了12日的國際電信世界大會,於12月14日結束。由於談判破裂,
四國牽頭離開會議桌,發表聲明拒絕簽署修訂《國際電信規則》的議案,並得到多國跟隨。
國際電信世界大會(圖片來源:國際電信聯盟Facebook專頁)
美國代表團團長克萊默(Terry
Karamer)表示,美國已盡力就議案的細節與各國協商,奈何實在無法接受當中多項條文,包括擴大聯合國屬下國際電信聯盟(ITU)和各地政府監管互聯網內容的權力,甚至截查數據信息流通等等。那些支持管制互聯網的國家,則因為多國不肯簽署此等違反人權的議案而顯得相當酸溜溜。
這一個國際版的「網絡23條」是由俄羅斯、中國、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合謀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以網絡上有太多濫發資訊為理由,打出「國家應該有權利管理網上資源」的旗號,希望從商業機構和民間組織手中奪回發放和管理網域名稱的權力,並容許政府監察網絡訊息流動、向國外內容供應商徵收跨國數據傳送費、甚至限制其內容。它們認為只要使政府有權力管理互聯網,便可以推動發展中國家的電信基建發展,從而令世界上更多人有更多機會使用互聯網。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圖埃(Hamadoun
Toure)更堅稱簽署了該議案的國家會因收取跨國數據傳送費和增加競爭而受惠。
然而英國代表團團長杜爾(Simon
Towle)卻明確表示,此行並不打算付出網絡自由如此高昂的代價,來修訂1988年的《國際電信規則》。導致談判破裂的觸發點,是源於部分非洲國家要求在議案中加入條文,認可任何一個簽署國可以掌有管制其他成員國的國際電信媒體的權力。西方代表皆認為此條文嚴重侵犯人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方面的禁止資訊流入,認為提出此條文的非洲諸國意圖將政治之手延伸到本該自由的網絡世界。縱使西方國家大力反對,該條文仍然以77比33通過。杜爾對於條文的通過表示強烈關注,認為如此一個增加網絡管制、影響網絡自由的議案,寧願沒有任何決議也不會簽署。
除了
儘管如此,預料未來在簽署國與非簽署國之間將會衍生出許多與網絡自由相關的法律問題,嚴重的話甚至會使各國的網絡生態往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