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編撰到底有無系統?

《論語》編撰到底有無系統?


《論語》是影響華夏文化最深遠的經典,編撰會是全無系統嗎?一般說法是,《論語》一書記錄孔子及其門生的言行,但編輯沒有系統;近世影響最廣泛的《論語譯注》作者楊伯峻,就是持類似看法。他認為:「《論語》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麽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麽關連。」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華夏經典,開宗明義,至為重要,因此首篇往往是其義理核心所在。以儒道兩家經典為例,孟學首重義利之辨,《孟子》開篇〈梁惠王上〉即是孟子與梁惠王對辯義利。荀子主張性惡,對治之道必由於學,因此《荀子》首篇為〈勸學〉。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一開始就區分可以言明的世界與不可言喻的世界;而整部《道德經》就是以文字講述一個不可言喻的世界,也就是至高無上的道。至於莊子,最關心是個人的自由,《莊子》第一篇〈逍遙遊〉,以大鵬鳥的寓言比喻追求個性的絕對自由。

儒道四部經典,都有非常明顯的開宗明義,亦經過編輯;《論語》以〈學而〉開篇,當然蘊含著重大意義。來看看〈學而第一〉首四章,透過師生對話,聯想當時的情境。

〈學而〉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用反問的方式說:「不亦君子乎?」下一章,其弟子有子則用肯定的方式講述他所理解的「君子」。

〈學而〉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回應孔子的反問式教學:「不亦君子乎?」﹙留意孔子教學生經常反問,是啟發式教學﹚,並說「君子務本。」判斷一個人是否君子,觀其行為是否孝悌 - 孝與悌是人最基本的感情,所以說,是仁的根本。最後一句:「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回答君子的具體言行後,又將他的體會向老師反問。於是有孔子回答的第三章。

〈學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有子反問「其為仁之本與?」後,孔子從正面肯定地回應「孝弟為仁之本」。孝悌出自真心,非表面上的巧言令色,這些都不是仁。

此章於〈陽貨〉篇再次出現,有說由此可見《論語》無系統,其實孔子經常會重覆說話,但若放在師生對話的脈絡中,就相當順理成章。第一章,孔子說君子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 別人不知我,我內心不存些微不歡之意,這非常難。由是曾子講他自己能所做到的道德修養,於是有下一章。

〈學而〉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回應孔子說君子「人不知而不慍」,實在難以做到;而自己所能做到的,就是時刻反省是否做到謀忠、友信、傳習。最後提到的傳習,明顯是回應孔子最初說的「學而時習之」。

〈學而〉首四章可以師生義理相貫來解讀,以見孔子、有子、曾子,孔門義理的相互發明。至於〈為政第二〉,全篇皆是孔子一人說,並非偶然,更見〈學而第一〉,刻意編排孔子與多名學生的言論,足見當時孔門派別中的勢力分佈。

《論語》首篇〈學而第一〉有孔子說、有子說、子夏說、曾子說、子貢說。開卷之篇,如此編輯,可見孔子身後所傳弟子的重要派別。顏回與子路二人皆先於孔子而去,故此,二人雖是孔子生平最重要的弟子,但學派無傳,所以論語首篇沒有二人的席位。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