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有個經學家叫匡衡,關於此人,有個好出名的成詞流傳於世,就是「鑿壁偷光」。
匡衡年少時,因為家貧,連買油燈的錢都沒有,有一晚發現家中牆壁有絲絲微光,原來是鄰居家中的油燈光,透過兩家牆壁中的小孔,照入匡家之中,於是匡衡心生一計,用鑿子把小孔鑿大,用更多光去照書閱讀,後來成為大學問家。
成語就是這樣的說,中學時,某位老師對我們說,這個成語是教大家做賊! 然而,好多人都誤解了,甚至歌頌偷光行為,更有的是美化成為「鑿壁借光」,完全避開不問自取,是為賊也的道理。
中國人有句說話,指英雄莫問出處,講下講下,又好像變成基因一樣,對於英雄,講人情,講重情講重義。
不過,要提提大家,香港始終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過度吹捧中國式英雄,絕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匡衡的事發生在英國的話,我估計後世英人做的是,會研究如何堵塞鑿壁的漏洞,而不是吹捧偷光後的勤苦學習,從而成為大學問家。
持行街紙直到取得香港身份證的 Betty,就是現代版匡衡,她成功了,日後甚至會成為名醫。但偷過光就是偷過光,上世紀80年代前,港英政府是讓比中國難民「借光」,「偷渡」一詞在中國適用,就是說你偷渡離開中國,而港英有「抵壘政策」,「偷渡」純粹是個形容詞。
1980年後,再沒有「抵壘」,即沒有「借光」,透過非法途徑來港的,就是「偷光」。而一個8歲的幼童,怎會自己懂得找蛇頭來香港?若非老豆接到蛇頭電話都不知個女兒來了香港?會有人信嗎?成件事無人要負責? 而Betty 8歲來港,雖然當時年幼,但現在的妳一定有判斷力,有沒有想過以自己的身世,當年入境處無理由會對妳美言以對,今日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個名份,不是走出來大搖大擺講述自己「偷光」過程的苦,而是要先默默做好自己。
所謂的英雄莫問出處,也是他人對妳說的,而不是自己自吹的。今天入境處給妳一個身份,應該要好自為之。
而作為香港家中的成員,只是想問問,Betty 如何偷光? 為何偷光後更可以搬到我家裡?家中負責把守的成員出了什麼問題? 會否引來更多偷光族? 可否答答這些問題,而不是一味讚揚「鑿壁偷光」成為大學問家。
家裡牆壁的洞,我希望去填補它,我不想再有匡衡的出現,管他是什麼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