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頭髮

無頭髮


頭髮,這三千煩惱絲自古以來糾結眾生。在文學中,頭髮從來都是煩憂情感的表現象徵。李白的《秋浦歌》寫道:「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以白髮象徵自己飽歷的風霜;在佛教中,頭髮代表着人間的煩惱和驕傲怠慢之心,所以和尚需要進行剃度以表示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去修行;而在現代社會中,髮型跟衫褲鞋襪一樣,是時尚的裝飾品。男男女女會跟着潮流塑造頭髮的形態及顏色,男的話,早前有公然猥褻 cut、金正恩 undercut 或者現在還興的都敏俊一 pat 野 cut。女的話……嗯……就是一時長一時短、一時直一時曲吧。

那麼,少/沒頭髮的男性呢?沒有煩惱絲,他們就是否無憂呢?

按照上段所講,如果髮型的轉換是主流,脫髮的男性就註定被這大洪流所排擠。於是在主流媒體中,都是宣揚著同一論調:脫髮是危機。在電影《Duplicity 最佳情‧敵》(含劇透,不欲看的可跳過這段),兩間大超市為了打垮對方而聘用商業間諜竊取對方機密。其中一間公開表示將會發布一件會顛覆世界的產品。打探之下原來是一支由科學家研發的生髮水。因為大家都認為男人有濃密頭髮的話就會充滿自信,這一定會轟動世界,所以電影中男女主角就為了保護科學家及其生髮 formula 而鬥智角力。

在現實超市中,我們可以見到令成龍動L的洗頭水,或是保血氣強肝腎而令頭髮健康成長的藥丸。在宣傳品上,有髮的總是雙目炯炯有神、無髮的總是一面惆悵。主流將男性脫髮形容為不健康的象徵、也會削弱自信,令他們在職場中不能盡興馳騁,這意識久而久之成為大家同意的價值觀。所以,有時候,少/沒頭髮的人就會給嘲諷。頭髮單薄的我有時也會給家人問我會否擔心。

作為熱血的讀者,我相信你們或多或少都有澄明的目光,對於固有的價值觀總不會照單全收。脫髮真是個危機?真的代表不健康?看看 Steve Jobs、James Cameron、Bruce Willis 等等,他們每人都在其專業領域上表現出眾,有人曾對他們頭髮數量作出批評嗎?且不講西人,在香港,你看杜琪峰的電影前,會考慮到他的髮線嗎?我相信你們也不會認為盧海鵬、廖啟智演技跟髮型有關。黃洋達都好有霸氣。再看近一點,你應不會因為你父親後退的髮線,而對他反感吧。輕輕舉了一堆例子,就可以証明脫髮同樣可以好有型,沒甚麼好擔心。這跟個人表現、自信、智慧也完全無關係。

公司們一定會為了達到其圖利的目的,透過不同方式渲染對其有利的價值觀,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令自然不過的脫髮都可以說成一個危機,從而令大眾慢慢建立「購買了這產品方能得到救贖」的想法。你買基金,因為經紀說這才能分散投資風險;你一個月定期做兩次 facial,因為美容師說這才能保持白滑索;你會一年換一部手機,因為新的型號會令你享受到比人暢快的使用體驗。這些產品當中雖然有的是真憑實據,但大多都是故弄玄虛。世界有太多垃圾產品與觀念,其實是因為受眾不經大腦思考而衍生出來的。我擔心終有一天我要靠設計垃圾產品過活,所以我不厭其煩的提醒大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需要,不要給媒體左右思考。

後話:少/沒頭髮從來不是羞恥的事。有天在無綫新聞看到日本有間居酒屋認為脫髮是男人肯承擔責任和背負生活煩惱的象徵,值得尊敬,於是脫髮的人會有折扣。脫髮的男人何其多,這是很不錯的市場推廣呢。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