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搵食撚

北上搵食撚



泰迪已經兩個月沒有見葉森,不是金錢師那個,是那個一直中港交流,在地獄鬼國搵食的廣告界好朋友。對上與他見面,他說最終公司還是要調他回大陸工作。老闆一直跟他提去上海的事情,他一直找理由拒絕,藉口說要照顧家人,其實他連女朋友都沒有,公司也是體諒他的,所以最後只不過派他去深圳。

葉森:「有得揀就梗係唔去啦,不過我地呢行,你都知啦,係香港搞唔掂架。Ted,你知我咁辛苦搬返嚟香港,真係為形而上嘅原因架啦,重搵少過以前係北京呀。點知最後都係要上返去。雖然係深圳,但係你叫我日日來回,水貨佬咁就無可能架喇,weekend返來抖抖氣咁囉。」

結果他兩個月都沒有回來過,因為隨即北上出差去,下次再見他大概又是普通話比廣東話流利。香港這一代,大概有不少像葉森這樣的北上搵食撚,求生活尋商機,這個是市場定律的發展,根本不用689去推動,鼓勵,事實上很多也「無得揀」。泰迪認識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得參與中港融合的經濟活動,這些搵食撚基本上可以分幾類:

①成龍類——他們一般都是上了年紀,五六十歲,係香港搵落唔少,想上去滾多一筆,有啲會搞下生意,開下餐廳。他們信奉權貴,聽到有誰介紹官員,富二代給他們認識,雙眼立刻發光,見到這些所謂權貴更是狗相畢露。他們愛玩這個遊戲,認為能夠接近權力,錢便會來。本來他們價值觀只有名和利,但慢慢,他們把自己都騙了,覺得自己很愛國,忘了開始時愛國只是手段。另一個原因讓這類人十分喜歡國內生活的就是女多,不只是女多,而且平,加上尋回自由身,因為老婆係香港。

②陳小春類——三十打後,係香港撈唔掂,早幾年大陸經濟剛剛起飛,大陸對香港多方面有所滯後,所以不少香港人在那個時候上去碰運氣,搵個位企。這類人大概知道自己的定位,反正返香港無運行,便徹底大陸化,把握每一個機會,表現自己不再是香港人,又或勇於表達愛國情感,高調愛國,所謂戲多人不怪,為了繼續留在這個位置上,寧出賣港人,勿傷同胞感情,屬於機會主義者。當然有些人由於大陸化流於表面,連匪語都說不好,最後給淘汰掉。

③杜汶澤類——此類人數比較少,一般具備特定專長,本身在香港有市場需求,大陸市場只是bonus,很多時甚至不是自己去開拓大陸市場而是被需求去發展。認識些髮型師,公司派到上海培訓新人,順便在那邊也接接客,他們對大陸客印象極差,也不怕得罪客人,很多時權威性地批評客人穿著形象等。不過此乃少數,不少有能力的人最後因為得罪同胞而失去大陸市場價值,反正香港依然能夠養活他們便是了。

最後便是像葉森這樣的普通香港人,在中港融合的夾縫中掙扎求存,縱使心裡不滿,還是每天逼迫自己融入當地生活,事實上,也不是所有身邊的大陸人都是爛掉的,很多年青人還是有道德,有理想。不過想到社會混亂,制度不公,食物不安全,環境污染,去不了Facebook,這些港人還是抱著搵夠就走的心態,可惜的是「夠」這個標準一般不是打工仔用的而已。這方面中港是沒差異的,大部份大陸人包括高官的心態也想北上搵食撚一樣,趙完鬆。正所謂:搵食姐,唔使愛國呀嘛。


(原文刊於第二十二期《熱血時報》,於2014年8月17日免費派發。 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mengyeyue via Flickr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