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親身感受「被讓座」

手術後親身感受「被讓座」



由小時候開始,然後到入學,直到成年步入社會,父母、老師都是教導我們在交通工具上,如果見到有需要的人,例如孕婦、病者、負傷者、老人和殘障人士等,就應該讓座。這純粹是個人的品德教育,讓座是出於對有需要的人之小小幫忙。

但是近幾年,在筆者的眼中,香港的交通工具都畫蛇添足般增設了「博愛座」(又或稱「關愛座」、「優先座」)。或許是出於好意,是學習北歐的「無障礙環境」的概念,令社會更加注意照顧有需要的人,從而使大眾的同理心得到提升。

令人失望的是,設施卻引起社會大眾的爭議。有部分人誤將這項設置理解為「專利座」,即是理解為只有孕婦、病者、負傷者、老人和殘障才能夠使用,而其他乘客不可使用,現在更特別理解為年青人不得使用。但這並不是重點,最可怕的其實是網絡公審使用者,這情況除了香港外,其實台灣、日本也正有發生。

為甚麼筆者突然會對這題目有興趣?其實自上個月出院以來,本人一直都未完全復原,出外仍要依靠枴杖支撐。突然成為了「傷殘」人士,令筆者能夠親身體會到「被讓座」的感覺。同時經過這一個多月來的細心觀察,香港的年青人其實仍然有很多有美德的人,與網路上公審的結果大相徑庭。

這一個月以來,由於身體仍未恢復過來,腳步只能很慢,因為每當加速一點,都會有一點點疼痛。於是以緩慢的速度進入了車廂後,都很快會有善心的乘客輕拍筆者肩膀示意讓座。那些善心人,其實都不是坐在那些特別標註了的座位,筆者每次都只能無力的說聲「謝謝」,但內心是真心感激那些讓座的人。

其實讓座是一種個人修養、是一種美德,出於自己對別人的惻隱之心,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就會互相幫助,但這並不是義務。這些特別標註了的座位存在與否,與會否讓座沒有必然關係。那些喜愛網路公審者更是不必要,因為讓座就如有災害發生時的捐贈,一切都應該發自內心。事實上如果有心,任何座位都可以成為「關愛座」,所以將心比己,筆者康復後一定會繼續發揚這種香港人仍有的美德。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