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的C觀點:從應否幫助更多的人入住公屋說起

離地的C觀點:從應否幫助更多的人入住公屋說起



日前施永青C Sir在他《AM730》的專欄中,撰寫了一篇名為《應助更多的人入住公屋嗎?》的文章。他表示,社會上愈來愈多人「希望入住公屋」,這代表著香港整體的居住環境正在轉差,並反問「難道要全港居民都要入住公屋,我們才覺得滿意?」

所以,他認為政府不應盲目地順從社會上某些人的主張,把新土地供應當中的六成用作興建資助房屋,四成用作建私屋,卻反而應該逐漸把公屋與私屋的供應比例提高,使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

離地的觀點

以下為文中的節錄:

長遠而言,我們應樂於看到,香港人的收入愈來愈高,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入住私屋,以後不用再依賴政府。政府的政策,應締造一個這樣的環境。

事實上,香港人微薄的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的瘋狂升幅。這個問題,相信已經有不少文章曾經探論過。不過,C Sir整篇文章的著眼點只在「個人的努力」,認為香港人應該憑自己的努力入住私屋,卻隻字不提「癲狂」的私樓樓價。單以「我們要努力」這般單方面的論述、來引證這般離地的觀點,豈不是叫上不到車的人更為憤怒嗎?

現時,有不少人都在排隊輪候公屋時,先入住環境比公屋更差的劏房。如果按照C Sir的邏輯,把大部份的新土地供應用來興建更多的私樓,公屋的供應隨即便會下降。屆時,香港的市民只會「兩頭唔到岸」,私樓買不到,公屋輪不到,最後只會更多人入住劏房。如此一來,香港人的居住環境豈不是更差?

簡單來說,不少香港人都看不到「希望」。大財團壟斷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社會的不公也愈來愈多。C Sir真的認為,單靠努力就能輕易改變自己的命運?

「香港精神」

以下為文中的節錄:

我認為這種取態(政府應該增加居住在公共租住單位的人口比例),並不符合傳統的香港精神──主要憑自己的奮鬥令自己可以「住洋樓,養番狗」。

這個老生常談的「香港精神」,卻只是部份老一輩用來批評「一蟹不如一蟹」的慣性技倆而已──

要設定最高工時?少少OT都唔得,並不符合香港精神。
人工低就唔做?由低挨起不嬲都係香港精神啦。
樓價高?自己努力啲咪得囉,咁先係香港精神嘛。


甚麼「香港精神」,甚麼「獅子山精神」,真的還可以套用在現今的香港嗎?

總結

C Sir作為中原地產的老闆,在這個問題上有「conflict of interests」。即使他言之有物,亦容易令人產生bias,使人覺得「地產商當然想起多啲私樓啦」。更何況,他上述的言論是多麼的離地?


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onebenevolence

(AM730網頁截圖)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