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乃建立社會之基石

語言乃建立社會之基石


粵語被指非法定語言

本年一月底,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網站曾經出現一篇主題圍繞「語文學習支援」的文章,刊登後受到網民及市民非議。文章內容提及「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百分之九十七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而英語則多作商業用途。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此段文字令市民大為反感的原因,是說廣東話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

根據二○一一年香港特區政府進行的人口普查,按在港居住年期、種族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中,居港超過十年或以上,以廣東話(粵語)為慣用語言(母語)的人士(包括華人、印菲籍人、南亞裔人、白人及其他亞洲人在內)佔同一組別人數百分之九十三,如果以所有居港人士計算,以廣東話(粵語)為慣用語言(母語)的人士則佔整體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九。

在英殖民地時代,香港初期以英文為主要官方語言,後來把中文也列為法定語言。香港政府設有法定語文事務處,設有中文主任職位,專職擔任翻譯、傳譯及語文支援服務,當年最常見中文主任的工作,就是在立法局會議及其他地區議會擔任傳譯工作。九七前他們通常需要中英互譯,這裡指的中文,當然是指粵語。在殖民地時代來港的英國官員,留港多年後皆能操一口流利粵語。如果粵語非法定語言,為何殖民地官員要學習粵語,和市民溝通?

有些人以粵語多俚語及多俗語而認為粵語不夠古雅,只屬於方言。事實上,根據很多資料顯示,粵語屬於中古語言,應源於唐代或更早。研究語言學的朋友都知道,唐詩必須用粵語才讀到平仄,如以普通話朗誦,便失去唐詩的韻味。


為何放棄多數人使用的語言?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大力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普教中),很多家長趨之若鶩,認為這會令他們的下一代更高人一等。可是,很多中文老師指出,普教中不但不能提升學生的中文水準,甚至會使他們的語文能力下降。這或多或少是粵普兩種語言在發音和聲調皆有明顯的區別,如:粵語有九聲,普通話只有四聲及輕聲,普通話的入聲與粵語的入聲分別也很大;而且,普通話一聲多字,很多時會令學生無法分辨哪個用字才正確,白字或別字經常出現。

筆者就讀的學校於小學已經開始有普通話課(當時叫「國音」)。一星期一節,教材都是沿用中文科的課本。後來高年級便一星期上兩節課。若你問我會否因為節數少而不懂普通話(國語)?當然不會,一種只有四聲的語言,難度會比我們的慣用語言困難?你可說普通話有很多辭匯與粵語的發音相距很遠,但這亦非學校必須要推行用普通話教中文的理由。如果學習普通話有逼切性,那麼麻煩政府先請電視台及電台把所有節目改為用普通話吧。不過,我相信很多看慣肥皂劇的市民必定強烈反對。

希特拉有句名言:「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到底香港特區政府的葫蘆在賣甚麼藥,只有他們心裡才明白。

語言乃建立社會之基石。文化和制度乃建立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因素,要保留文化和承存制度,必須透過語言和文字去記錄。而一種語言一直為一族群持之以恆使用,為何要放棄它?

(本文原載於作者博客,蒙作者答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