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身而過的四個新加坡人

擦身而過的四個新加坡人

新加坡與香港,兩個性質異常相近,而且互相競爭,又被互相比較的城市,關係是何其親密。 

兩個相同又相異的地方,住著兩種不同的人,實在理所當然。 

大學三年級,學會活動迎來一班freshman,身為老鬼之一的我以helper組爸身份參加迎新營。當時仍沒有那麼多大陸undergrad,較出眾的是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女生…正確點說,是在香港出生,早年移居新加坡,完成中學後回港讀大學。除了廣東話口音差一點點,英文好太多外,她跟其他local沒多分別。時間太久遠,但依稀記得,她選擇來港讀大學的最主要原因,是香港「冇咁悶」,特別在文藝創作和影視文化等等。從她認識的新加坡,不是80年代那種連香口膠也不可吃的潔癖都市,反是一個宜居但沒多趣味的大都會。後來,得悉讀美術的她曾經在香港的博物館實習,畢業後數年已離開香港,回過新加坡,又去過澳洲,最新則去歐洲工作和生活。香港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但不知是否因藝術行業發展太貧泛,這所亞洲國際大都會留不住她的心。 

畢業後一年,經朋友認識另一名來自新加坡的男生。同樣地,他生於香港,被父親送給南洋的親戚照顧。他沒有服兵役,卻選擇當消防員。他絕不是白領的材料,反而對cult片有濃厚興趣,自學繪畫、剪接、3D動畫和攝影機應用,總算在消防員義務服役完結前練得一門手藝。與那位學妹一樣,他選擇到香港發展,因為新加坡實在沒有相同的條件和機會;甚至,同樣接通互聯網,孕育了大眾書局和page one集團的新加坡,在他口中的資訊流通遠不及香港!須知道,對創作人來說,不論「抄考」和「參考」,創作資訊流通是極其重要。除交流外,作品的曝光機會,直接影響設計師的際遇,香港土產的《iDN》雜誌,創辦理念之一是充當中間人,撮合客戶和世界各地(特別是亞太區)的創意人材。這位朋友來到香港,幸運地跟隨某位知名監製工作,但由始至終所接的都是小型項目,幫忙對像只是一位專拍爛片的導演。起初他相信,只要有穩定的機會,接近行業的近水樓台,終有一天可以拍自己的短片;但不知是否工作太忙,到今天仍未見過他執導作品的蹤影。但幾乎可肯定的是,他留在選擇新加坡的話,肯定不會有相同的際遇。 

何解?因為新加坡本土影視行業實在薄弱得太可怕。不是沒有,只是相對香港來說太緲少。敢問,你數得出5個以上打響名堂的坡籍導演嗎?認真,我做不了,數來數去都是《15》的獨立導演邱金海(Eric Khoo)。年前因一部關於日本漫畫家辰巳嘉裕的半傳記式動畫在港上映而訪問他,得知的是在新加坡嚴格的審查機制下生存並不簡單,尤其揭開社會陰暗面。創作人材亦要在外面尋求,製作基地雖然在新加坡,但大量的加工作業都要會外國完成。 

新加坡不是沒有本土商業片和電視劇,只是吸引力低,一字記者曰︰「悶」去過新加坡都的都應該見過滿街港劇和港片租貸店;然而,今天的香港在這方面有後來追上之勢,貨架上亦多了台劇、陸劇和韓劇的影蹤。 

曾經有一代新加坡人,特別是還懂廣東話的三十世代(或以上),喜歡看舊香港電影(所指之「舊」是90年代或以前),特別最愛周星馳的幽默。說這番話的是一個新加坡記者。有一次,看見她閱讀的劇本,只是看一兩眼後,她說︰「不要看啦,劇本很爛!」我問她是否電影系學生的功課,她說是一名新晉導演快將要拍的電視劇。依稀記得,她曾喜歡香港的文化,但這些年已經沒有來香港,因為實在太多大陸人和太多為大陸人的商鋪。另一個令她覺得可惜的地方,是新一代新加坡人大多不會說廣東話,不會欣賞廣東話才有的gag藝術。這種藝術延伸到新加坡華語傳媒,任你說香港傳媒是yellow journalism,但新加坡雜誌用字和排版保守和沉悶,卻是不爭的事實。 

終於,我去到這所花園城市,為一個演唱會逗留三天。從樟宜機場乘坐MRT到牛車水,沿途是整齊的房廈,廣闊的球場空間;在旅館整頓後走到商場,無疑比得上香港甚至日本般精緻;再走上街,去到小印度尋寶,又跟朋友去過當地著名的Hawker market(類似香港的公營熟食中心),無疑是整整有理,但就沒有廣大的公園,也沒有像舊旺角一般的生氣。而且,濕熱的空中就有股說不出的鬱悶。的確,在那裡居住的話可以很開心,但亦很沉悶,或者在較為實用的組屋有一席私人空間以供閱讀,但就僅此而已。 

新加坡和香港,雖然被經常拿來比較,但這些「比較」就顯得有點無謂。無疑,前者的城市規劃和公共政策比後者優勝,特別在政策靈活度方面,但達成如此局面,新加坡政府是以民眾的表達自由和政治權利所交換,加上人民的信任才可達成。結果,新加坡上下就像被無數條無形的鎖鏈所綑綁,民眾思想動彈不得。在那裡辦一所如《熱血時報》的網台,風險可能比打劫更高。 

而香港,在中國堀起的情況下,其實應運用其文化背景、開放和無限創意走屬於自己的路。這一點,新加坡用100年時間也可能追不上。可惜,這個爛政府直至今天仍無法(或不敢)正視香港真正的優勢,反其道而行討好北方一班土豪而逐點斷送。於是,今天香港的有識之士,已打算遠走台灣。台灣已取代香港,成為近年華人地區文創最活躍的地區;上海和北京,則有緊緊尾隨之勢。 

新加坡和香港,各自走著不同的路。前者在李光耀離世後,可能經歷一段時間的政治爭執,但終有一天,坡人會在良好的政治基建下嚐到自由的滋味,解放壓抑思想;至於香港,在港共暴政,政客無能的情況下墜落已是無法扭轉之勢,只是快還是慢的問題。 

畢竟,新加坡是被逼出來的主權國家,香港則是被逼壓的殖民地。 


(圖片來源:William Cho@Flickr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