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一個真正的士黨

香港需要一個真正的士黨


在本土力量的崛起的這幾年,經常受到左膠的冷嘲熱諷和批評。最近亦是現在最常用的,是稱本土派人士為「鍵盤戰士」。即講多過做,只在網絡叫囂,在實際行動隱形之輩。先不說近兩個月,唱紅打黑反自由行行動的成效。主權移交後十幾年來,香港的知識份子,何曾為本土打併?多少自稱為港爭取民主的學者,在政制改革時成為中共以及民主黨等賣港政黨的同路人。在自由行、雙非、入境審批權、房屋政策等問題上,又有多少學者出聲,以港人優先?這些網絡戰士所做的,正是由頭開始,建立一個效忠本土的知識份子團體──一個士黨。

在中共官方的香港史,很少見到香港士紳的身影。有的話,也只會當作殖民地政府的幫兇。但其實,香港士紳,曾經是一個保護香港的主要力量,在上世紀初,更是舉足輕重。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省港大罷工。在中共黨史下的省港大罷工,是一場愛國反殖運動。但實際上,卻是蘇聯破壞香港與廣州貿易聯繫的策略,以及國共兩黨借機摧毀香港經濟之舉。在蔡榮芳的《香港人之香港史》中,就點明,在罷工期間,由於國民政府決定孤立英國貨船,變相使其他國家直接來廣州通商,本來持觀望態度的粵商,改為支持罷工,稱為爭國格而努力。所謂愛國,不過是有利可圖而已。

當時廣東政府甚至為延續罷工,恐嚇、甚至殺死意圖回港工作的工人。而香港則因為罷工,導致經濟蕭條,民生艱困。華人精英在此情況下,和英國政府合作,保障香港權益。他們組織「街坊自衛團」與「工業維持會」,並呼籲工人復工,令香港最終安然渡過為時一年四個月(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的罷工。可笑的是,罷工之所以結束,是因為國民政府專注北伐,不再利用罷工取得經濟利益,並對藉此激發的愛國情緒棄如敝屣,或利用在北伐上。這就是中國式愛國的本質:你愛國家,國家不愛你,一切不過是逢場作戲。

可惜,保護香港的精英在二戰後慢慢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抱有大中華情意結的泛民代議士和政黨。他們為港人帶來甚麼,每年在維園舉行的六四悼念晚會,已經說明一切。六四晚會的本質,是一個虛耗大量港人政治精力,在一個毫無成效、壓抑本土、充滿大中華氣氛的祭典。這樣的祭典,至今已持續了四份一個世紀。這個祭典最大的功用,是養肥了支聯會以及令民主黨取得民意授權,藉着這些參加晚會的民眾,宣示自己代表港人。於是,他們可以在政改與中共密室談判,然後恬不知恥說無愧於心。在本土意識出現時,依然包庇大陸殖民。到今次上海之行,他們將會接照中共的劇本,演好他們的角色。然後,以差勁的演技對港人說一個假貨,是他們所能得到最好的貨色。這,就是港人放棄建立一個士黨的代價。

香港的代議士成為賣港賊,中產又對港亳無承擔。如今香港缺乏的,正是一個代表本土的知識份子群體。今日我們被人叫作鍵盤戰士,但本土的陣地,正是我們用鍵盤,以及行動,一步步擴大。對我們而言,這只是開始。我們將會建立一個忠於本土,自強自立的士黨,拯救香港,並取代、收拾那些叛徒和離地中產,重建香江。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