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李健明

專訪「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李健明



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但當你的對手來自深圳河以北,正一步一步蠶食香港文化,土生土長香港人唯一能做的,不是去找外援,而是莊敬自強。

一道香港交易所「字牆」,充份展現出目前當權者對香港本土文化的輕蔑-一方面採用大量負面意義的繁體字,另一方面裝裱馬虎,惹來坊間一致劣評。不過,當大家都著眼於有關當局的錯處時,究竟何謂「對」的字?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香港有一批「寫字佬」專門寫書法字。兩代均從事小型廣告招牌製作的李健明,獨力將已故街頭「寫字佬」李漢於上世紀退休前留給其父李威的繁體書法字數碼化,目的只有一個:傳承香港舊時獨有的書法字款。


「左邊的字款類近港交所字牆所使用的,每筆每劃都獨立,製成立體字後部件細碎,極易遺失。而且要控制部件距離有一定難度,即使熟手師傅亦難保不會出錯;回看李漢港楷,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繁體字,大件事!自主權移交後不過廿年光景,簡體字已迅速入侵,繁體字笈笈可危,「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網上流傳的打油詩深刻地描寫了簡體字的最大特色。面對文化入侵,土生土長香港人看著街上愈來愈多簡體字招牌,只覺痛心!早前,香港交易所(港交所)的交易大堂翻新後的「字牆」掀起連串風波,更令人醒覺到,在保育繁體字的同時,繁體字書法亦須重視。

三年前,李健明發起「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將已故街頭「寫字佬」李漢於上世紀退休前留給其父李威的繁體書法字數碼化,期望以一己之力,保存他認為最能代表香港本土的字款,流傳後世。

繼承父業,從事招牌製作的李健明喚這款字體作「李漢港楷」,諧音「你看(香)港(的)街」,旨在提醒大家,上街時候毋忘抬頭,在欣賞香港街景的同時,亦注意街上掛著的繁體字招牌,尤其是舊式雙色亞加力(acrylic)製招牌。「這款招牌很能代表某個時期的香港,一個值得我們珍惜的香港。」


從人手𠝹字到電腦造字 一個招牌看穿世情


許是因為職業病,李健明對於街上滿眼的招牌有另一番解讀。

「我們看一家店舖的老闆有無心做、是否想長做長有,只消留意其招牌就成。若是散貨場,或抱持『割禾青』心態(編按:即短時間內大賺一筆即離開)的,自不願投資於一個靚招牌之上 - 當然啦,街頭巷尾舖頭仔無法與連鎖店並論;商場裡的店舖兩三年轉一次,聽說租戶每每要花巨額裝修!現今不少街舖都採用大幅膠布橫額裝裱成招牌,造價非常便宜,可見是準備隨時執笠走人!」眼看著父親的招牌店由黃大仙的廉租屋邨,一搬再搬至新蒲崗現址,李健明慨嘆租金不斷上升,小生意愈來愈難做。「因此,好難怪現時不少街舖的招牌整得咁求其。租約隔一兩年再簽,幾乎每次都肯定都會加租,這樣下去,生意怎麼可以維持?無論賺幾多都要悉數奉獻予業主。」

這又令人回想起學者陳雲曾於作品中寫兒時元朗,街上店舖招牌都是手寫在木板上,並有指定式樣。若招牌做得不佳,或店舖名字寫得東歪西倒,街坊會認定這店是黑店或不可靠,故此不會光顧。若有需要遷址,大多會用回舊招牌,那樣舊客就會認得 - 那時候顧客不單能認店名,店名怎樣寫還會認得。「對呀,從前的人重視自己的店的招牌,即使街坊小生意都有要求。」

李健明的父親李威,當年於黃大仙的廉租屋邨地舖開店製作招牌,他與姐姐從小需到店裡幫手,由執頭執尾開始。「那年頭香港好簡單,我與姐姐放學後回家做功課,做完功課到父親的店幫忙。大學時候,同學以補習賺外快,我的外快是為各個學會整招牌。畢業後曾投入勞動市場,隨著父親年紀漸長,姐姐與我決定要扛起他的生意;或是因爲童年回憶,致使我倆直到今日對香港低下層的遭遇,感受特別地深。」



說回李漢先生。「我很記得,李漢先生在旺角的『店』 - 不,根本連舖位都無,只在路邊設下一桌兩椅,牆上掛上寫好的字,就是這樣做生意。當有客人來求字,除非是已寫好的如福、祿、壽等好意頭的字,否則他不會立即交貨。雖然從前有人說他的書法字,在芸芸寫字佬中並非最出色,但今日看來,李漢港楷卻是最能代表低下階層的,而且都幾靚!當年的客戶包括水果店、雜貨店、解籤師傅、跌打醫館、玩具店、辦館、小食店......最多人揀白底配紅字,貪其夠搶眼。」

舊時街舖招牌與現今的,雖然仍舊主要分為用電與不用電,但製作方法大有分別。「今天香港的招牌製作,有電腦就成,一切用機器解決。雖然以前的招牌看上去好易整,但過程複雜得多 - 『招牌佬』接單後搵相熟『寫字佬』求字。當年我會坐車到旺角光顧李漢先生,並須來回來三趟。在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巴士和小巴的日子,由黃大仙到旺角就要至少半小時。把字帶回來後就『開料』製作,把文字放大,然後對位切割。」

「當年的人很聰明。為求方便、快捷,同時避免因筆劃拆分而導致安裝出錯,寫字佬通的書法字會筆筆相連,一體成形。招牌佬開料後,一整塊切割出來之後再安裝,製作裝嵌皆省事 - 這亦是李漢港楷的精妙處。」話畢,他拿出兩個已製成的「灣」字。「左邊的字款類近港交所字牆所使用的,每筆每劃都獨立,製成立體字後部件細碎,極易遺失。而且要控制部件距離有一定難度,即使熟手師傅亦難保不會出錯;回看李漢港楷,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為了將李漢的文字發揚光大,兩三年前李健明開展了「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保育繁體字市民有責 自發復修李漢街頭書法


「城市發展或多或少要靠政府保育。但看著李漢先生的真跡,我由衷覺得,有些保育需由市民做主導,譬如街舖招牌的書法。」為此,李健明作出一個聽來瘋狂的決定。

因著對文字的執著,李威與李漢早成莫逆,後期甚至免費為他們提供書法字。「1990年左右,李漢先生說要退休。為了讓我們能繼續做招牌,就按《新華字典》寫了一堆字帖,前後共寫了兩次 - 估計當時他對作品不甚滿意,故於半途停止,再寫第二次。第二稿有三百頁共千八字,全屬楷書。我懷疑應不止此數,只是種種原因中途散佚。及後他又寫好了隸書,交給我父親後就回鄉,過了沒多久就傳來李漢先生離世的消息。」

直到廿幾年前,李健明留意到電腦即將取代人手,亦愈來愈多客戶訂製膠片及膠布招牌,當刻他捧著李漢留下來的手稿,決定要將之數碼化。「當其時沒想那麼多,只是不想辜負父親好友的一番心血。雖然舊式雙色亞加力招牌不再如以往般流行,但不代表李漢先生的作品過時。既然電腦排版與造字日益普及,把手稿數碼化,製成字款供大家使用,不是更好嗎?這樣一來,世上凡是使用繁體字的地方都可使用李漢港楷,若李漢先生泉下有知亦會感到欣慰。」

「復修書法字,知易行難。多年來試盡不同方法,都不能做到想要的效果,不是字與字的比例不對,就是無法做到李漢先生手稿所呈現的,繁體中文字平行的美感與結構美學。故此復修計劃不斷拖拖拉拉,彷彿拉牛上樹,十分氣餒。」直到2016年,李健明聽電台介紹一家台灣公司,可將手寫字轉成電腦字型,於是立即透過電郵聯絡對方。經常一番商討,由於投寄原稿有風險,故李健明在香港逐個中文字掃描,再傳到台灣 -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就這樣開展。

怎麼不喚「李漢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自懂事起,姐姐與我皆尊稱李漢先生為『李伯伯』,即使我雙親亦如是。李漢與李漢港楷屬於香港,但李伯伯屬於我們一家人。即使他的書法字款喚『李漢港楷』,李伯伯與他的書法字,在我們心中位置永遠不變。『李漢港楷』是『你看(香)港(的)街』的諧音,提醒大家要留意香港街道上的招牌。同時令希望更多人知道,這就是真正屬於香港人的字款。」



現在他每日放工回家會先查看台灣公司的進度,看看有無地方需要修正;同時將手頭上的數千個字逐一數碼化,傳到台灣製成字體。「單是整理原稿李漢先生的原稿,已花了三個月時間。扣除重複的文字,合共有三千六百個字;但若要能滿足日常所需,中文字加上英數字符須擴充至最少七千二百個。還未把香港專用字計算在內呢!因此我又多加了兩三百字。」至於多出來幾千字,李健明須要「造字」,以龜字為例,需從詹、蠅、慧、鹵四字,各取不同部份拼湊出來。

由於每晚工作至夜深,日常工作加上晚上做字,已佔去李健明大部份時間。可有考慮僱個助手協助自己?若不想有額外支出,找親姐幫忙不就能解決了問題嗎?「整個計劃我不單沒有收入,更要將字體編碼費用付予台灣公司。其實我也曾考慮過請個人返來幫手,另外亦有大學及團體表示能夠提供協助,但我都一一婉拒。原因是,字體的結構和美感,都非常主觀,即使親如姐姐,也不一定能做到我想要的水準。為免因翻來覆去修正而浪費時間,由我全權主理似乎最合適。」



目前李健明已復修了七千多個字,楷書版本預計於今年中完成。「我計劃做好之後為李漢港楷以眾籌形式推出。雖仍無法杜絕翻版,但卻可保障自己的心血不會白費。然後開始復修隸書版本 - 雖然李漢先生留下的隸書字體數量不及楷書,但亦不想他的心血白費;同時,我會思考如何幫助復修香港正在式微的書法字款。」

可會期望政府部門幫你一把?「這個倒沒想過。真的,我目前不能確定多人做是否比一個人做更好。復修書法字需要極大耐性和意志,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期望透過『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吸引更多人關心香港民間繁體書法的保育,甚至有更多人去復修其他書法字,在保存這些美觀又實用的本土字款之同時,令大家無論任何時候和地方都能用得到。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繁體字獨有的美感,簡體字根本無法取代。最佳例子是,工廠的廠字,簡體是厂,看上去中間空空如也,毫不平衡,結構上亦十分古怪。做成招牌時候,怎樣放也不順眼。眼看著香港愈來愈多簡體字招牌,就知道要更加努力去完成李漢先生的心血。刻下人人都講本土,李漢港楷不就是香港本土的繁體字款嗎?既由香港人所寫、亦為香港人所用,而受眾亦是香港人。」李健明如是說。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6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