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是普世價值──論普世主義政治(上)

民主不是普世價值──論普世主義政治(上)

耶穌如果走出聖經,活在中國的民間演義,被捕的一段情節,或許早已改寫:耶穌在橄欖山祈禱後,立起宣讀檄文,嘯聚門徒揭竿起義,誓與羅馬暴政周旋到底......然而,如此一來,事情便成為政治,乃至本土教門,卻成不了普世宗教。舊約云:「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故此,耶穌必須身死,只因基督教義的普世主義要生。

拿耶穌來開個玩笑,說的其實是香港的政治。離地泛民聲稱是為香港爭取民主的普世價值。但民主憲政何曾是甚麼普世價值呢?民主憲政其實只是制度,是一種各國族群同樣謀求的制度,化成文學比喻,勉強可稱為「普世追求」的制度,卻絕非「普世價值」。「價值」一詞,總是寄寓理想含義,離地泛民故意將民主制度誇飾為普世價值,有如將民主制度聖神化,奉為聖物,抗拒沾染人間煙火,抗拒在民主制度的爭取運動之中,結合本土民生的利益訴求,令到普羅大眾彷彿不配染指,無從實踐。久之,一切爭取實踐民主制度應有的策略判斷,便會在「普世價值」的神牌之下,窒息而死。

民主制度講求三權分立、政黨輪替、主權在民。因為民主制度的前提,就是不相信人性美善。人性易隨權力而腐化,人性會為利益而競逐,這才是民主制度透示的真正的普世意義。故此民主制度之設,在於調解利益訴求,乃至有關的權力約束,它是消極而預防性質的工具機制,是血肉戰爭的斯文代替版,本身無甚積極向上的「價值」可言,頂多只是要求參與者相信民主制度的有效運作,尊重民主議會內的道義共識而已。

民主選舉,一人一票,就是民主制度要建基於本土利益之上。香港的民主制度,就是要重視香港的民生福祉,照顧本土利益的合理訴求,這是主權在民促成責任政府的憲政基礎,很實在的,並非如離地泛民終日唸口簧「爭取民主」,卻支持大陸走私賊跨境侵害香港本土民生之荒謬。漠視民生的民主訴求,不過是借民主為題的專制暴政,驅使港人陷於匱乏的恐懼,從而剝奪港人的人格尊嚴,造就經濟依賴、奴役人心的離地殖民統治。

安頓民生,以助養正民心,這是孟子主張恆產護持恆心的華夏政教,也是韋伯(Max Weber)強調的「現實政治」與「理想政治」配合之責任倫理。韋伯說:「現實的政治界沒有允許聖人(按:意即道德清純的基督徒)參與的空間」,就是告誡為政者切勿自神其說,徒託空言,不要輕視本地民生的真實悲喜,不要認為政治一旦涉及合理而實在的本土利益訴求,便是很自私、很骯髒、很可恥。否則,此等為政者,最終只會做出放棄人民、不負責任的敗政,甚至是賤視人民、自大妄為的暴政。

然而,以離地泛民的智力之低下,他們仲未夠班搞出暴政來的。不過,泛民對民主制度的概念扭曲,以及由此導引的失敗抗爭行為,卻可以造成香港敗政,迎來中美聯手的殖民暴政。為何會如此?泛民不是一直聲稱爭取民主嗎?這可是普世價值來的?香港人,不要再受騙了。回顧歷史,民主制度的實踐範圍,從來就在本土,不在普世。至少,泛民在論述上也不是在爭取民主,而是爭取另一回事。


(待續)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