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人才為名,族群清洗為實──評梁振英的人才短缺論

輸入人才為名,族群清洗為實──評梁振英的人才短缺論

特首梁振英前日出席銀行公會午餐會時指香港正面對人才短缺問題,暗示有需要輸入外地人才。梁特首的言論,與先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吹風考慮吸納雙非家長論可謂一唱一和。說穿了,輸入外地人才就是輸入雙非家長,使之達成人口大換血殖民計劃的托辭。

輸入人才以維持香港競爭力固然重要,這點大概無人可以否認。然而究竟哪種行業出現人才荒,香港此刻需要的是何種人才,則無論梁振英或林鄭月娥在其發言中均語焉不詳。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參照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根據政府統計處顯示,現時有三大行業正失缺人手︰分別為零售、酒店及飲食業,據稱欠缺人手達2萬人。而與此同時,青年的失業人數卻達6萬人。零售、酒店及飲食業三者均為服務性行業,並非需要大量具專業知識的員工。單就數據而言,青年失業人數多達6萬,要填補2萬人的勞動力缺口可謂綽綽有餘。而年輕人之所以不願入行,除因為工時長,環境辛苦外,又僅可享有勞工假期,因此出現「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情況。

三大行業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究其脈絡,大抵始自實施自由行政策之後,大量旅客湧入香港,導致三大行業的人手需求增加。再加上最低工資實行後出現各行業爭奪勞工的情況,以致三大行業人手更供不應求。輸入外地人才似乎理直氣壯。但細究之下,這種原因實在站不住腳︰

其一,三大行業的需求是源自畸形的政治決策,這種需求可以隨時因政治決策而改變。當初開放個人遊只是為了挽回徘徊谷底的香港經濟的權宜之舉﹙中共推出此政策,當然有其長遠的殖民考慮,然而當時枱面上的理由的確如此﹚,亦可以隨時因為政治理由而取消。但是輸入了的人才,其香港居民身份卻是一世的﹙如住滿7年的話﹚。以此需求數據去推論日後香港的勞動力需求存在極大誤算的可能性。

其二,如上所述,三行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術並非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輸入外地人材並非解決人手荒的好方法。既然有6萬本地年青人待業,卻出現「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局面,則明顯是行業的價格結構和培訓方面出現問題。從這方面着手,成本當比輸入外地人材為低。

其三,將梁振英的輸入外地人才論和林鄭的吸納雙非家長論一併解讀,兩者似乎可以劃上一個等號。輸入外地人才就是輸入雙非家長的託辭。而林鄭在立法會宣稱這批雙非家長「有不錯的教育水平及職業」,可成為吸納對象。首先不知林鄭因何有此結論,亦不知統計處是否有此數據。但就算所言為真,政府何以會覺得「有不錯職業」的雙非家長會放棄大陸的高薪厚職兼憑其職位上下其手的機會,轉而赴港就業?而且還是服務性行業的工作﹙眾所周知,除行政管理人員外,服務性行業一般薪津不會特別吸引﹚?最終「吸納」的,還不是大量只具高中程度,技能普通,兼且道德敗壞的雙非父母﹙筆者責其道德敗壞,絕對有根有據。雙非家長利用法律漏洞,造成香港社會和公共服務系統大量負擔,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絕不會容許﹚?

以經濟理由掩蓋政治圖謀,是政府一貫的慣技。以「外來人才」之名掩飾「大陸移民」之實,以「國際化」之名掩飾「大陸化」之實,已經在各香江學府得到明證。輸入外地人才,吸納雙非家長,開發新界東北殖民城,大量收納大陸學生而將香港本地學生拒諸門外,統統一脈相承。

香港西藏化,正在全力進行中。煮蛙的溫水,越來越燙了。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