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聖杯.林鄭

騎士.聖杯.林鄭



香港憲法保衛戰的十級風暴,風眼雖在香港,側翼卻直指歐美,翻起國際政治的巨浪。

近月香港風雨飄搖,不少港僑在彼邦的媒體上目睹種種畫面,恨不得插翼飛返老家,看看立法會的頹垣敗瓦和金鐘的人山人海。他們利用登報、撰文及捐款等方法,援助遠在他方的抗爭者。

其中一項在法國發起的行動,頗令人意想不到 - 網上聯署要求法國政府褫奪林鄭月娥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相信曾在法國居住的人,大抵亦聽聞過此勳章是國家最高榮譽,而且極具歷史意義,因此得獎者皆是造福百姓的重要人物;專門頒予賣港賊的大紫荊勳章,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始創於1802年5月19日,由拿破崙一世提出並納入為共和國憲法。法國大革命前,騎士階層擁有特權,拿破崙以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而非傳統的世襲爵位,去嘉獎將領。此舉改寫了法國歷史。

勳章,真正的國民教育

法國大革命後,受君主制庇蔭的貴族階級被廢除,其中包括具擁有特權的騎士階層(Cavalier);取而代之的,是以平等為價值基礎的共和國制度。自那時開始,政府為體現民主精神,「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不單頒贈予有軍功的將士,亦用以表揚社會精英,如官員、學者、藝術家、醫生和科學家等;總言之,涵蓋整個法國社會各個行業的人,寓意所有在社會上具傑出成就者,均是共和國組成的一份子,亦是為國家爭光的人。因此,頒發此一勳章之目的,是宣揚國家觀念,是真正的國民教育。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捐軀者眾,故頒發此勳章之數量急增,由戰前不足四萬五千位得獎人,至1962年增至三十二萬人。有鑑於人數增加,此一受勳榮譽面臨貶值危機,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下令改革國家榮勳制度,在生的受勳人數不得超過十二萬五千人。2007年,法國政府再次改革受勳制度,並須嚴格遵守男女平等之原則。

事實上,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皇室早有頒發各種榮譽勳章予騎士的傳統,然而其政治意涵與純屬獎勵性質的榮譽軍團勳章截然不同。路易十一設立聖米歇爾勳章(L'Ordre de Saint-Michel)之目的是以騎士團組織近臣,對抗政敵。當時正值百年戰爭,法國皇室與擁有相同血統的英國皇室交惡,爭奪領土;在內則與諸侯勃艮第公爵(Burgundian duke Philip the Good)的金羊毛騎士團(Orden del Toisón de Oro)抗衡。為維護王室尊嚴和政治勢力,皇帝以皇室守護神 - 聖米歇爾(Saint-Michel)為號召,同時以蒙難的皇室比喻對抗魔鬼的上帝,利用神權為皇室充權,組織忠於皇室的騎士,共謀大事。騎士於莊嚴的教堂內受勳,從此與皇室分享權力,榮辱與共。

騎士,中世紀故事要角之一

在法國中古文學作品中,騎士是所有故事中必然出現的主角,亦是所有舊日理想價值投射出來的影像。典型故事橋段是,名不經傳的小伙子在追尋「聖杯」(Holy Grail,或譯「聖盃」)下落的歷險過程中,成為智勇雙全的騎士。此類故事版本眾多,但主角性格卻迥異。法國詩人Chrétien de Troyes筆下的傻小子Perceval成長於森林,因一時之勇殺死皇帝政敵,成為被欽點的騎士。在Perceval的世界,沒有因怯懦而做不到的事,活像童話中為了解恐懼為何物而住進鬧鬼城堡的小子,最後因心無畏懼而獲得財寶,且奪得美人歸;但Perceval亦因為恪守騎士之禮而無法取得聖杯。

相比之下,騎士Lancelot外形俊美,聰明絕頂,驍勇善戰,是完美的騎士,形象較貼近童話故事中的白馬王子。然而英雄難過美人關,Lancelot愛上亞瑟王的皇后,二人暗中幽會,最後此番背叛令帝國傾覆。故事中的Lancelot因不倫戀失卻聖潔之身,最終無法獲得聖杯的救贖。

在Perceval與Lancelot的故事中,深刻地刻劃出兩人面對誘惑時的反應;同時,騎士傳統亦呈現出中世紀時期之理想男性形象。然而古代騎士之形象,不幸地隨著歷史變遷而連繫到林鄭月娥身上,實在令人發噱。無論如何,法國共和國的國體尊嚴,還是不值得因一時的政治利益而被踐踏。不若請現任總統馬克龍效法戴高樂將軍,好好將國家的榮譽獎勵制度重新審視吧?



頒發給外國人的榮譽軍團勳章

為增加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法國政府會向到訪法國的國家及地方元首、官員、使者與及對法國國家利益有所貢獻的外國人(例如協助對付恐怖份子的外國遊客)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近年最具爭議的受勳者,就是於2006年獲頒勳章的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