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奧全知眼:全方位解構曼德拉現象(上)

奇奧全知眼:全方位解構曼德拉現象(上)



在剛播出《奇奧研究社》節目裡,我嘗試帶大家從多角度了解在西方近年再度被炒熱,亦在香港逐漸引起大眾討論的一個神秘話題: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在下集節目計劃進一步探討這個課題和相關的一些更重要案例之前,為方便大家釐清上集討論過的資料,我會扼要地於下文列出當中的重點。

1. 「曼德拉效應」是怎樣出現的呢?

「曼德拉效應」是於2010年,由美國一位自稱是「超自然現象顧問 Paranormal Consultant」的費歐娜 · 布如姆女士(Fiona Broome),所提出的一套理論。她於當年在美國舉行的一場科幻與遊戲會議 Dragon Con中發現,不少與會者與她一樣記得南非黑人運動領袖曼德拉,早於 80年代便在獄中離世。可是在現實中,曼德拉不僅在1990年獲釋出獄,更在90年代後期當選南非總統,並一直活到2013年才與世長辭,終年95歲。

於是,布如姆將一群人聲稱對某樣事物擁有同樣或近似的記憶,但該集體記憶卻與事實完全不符的怪現象,命名為「曼德拉效應」。上述定義,只不過為「曼德拉效應」的廣義解釋。若從狹義的角度來定義,「曼德拉現象」還牽涉到,現存與集體記憶中所針對的事物有關的,絕大部份文字、相片、與影像記錄,也會被不知名力量修改至面目全非。

布如姆宣稱這現象的出現,關係到人們或無意地穿越於不同的平行宇宙間。倘若一群人從宇宙A突然穿越至宇宙B,那麼該群體對某樣事物的記憶,就必然有別於一直存在於宇宙B的大眾所擁有的記憶。

「曼德拉現象」自2010年被提出後,西方社會大眾便時有提出各種「集體記憶與現實不符」的案例,但始終未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最耐人尋味的,是網絡上針對「曼德拉效應」的討論竟於在2016年霎時變得白熱化。在西方熱門討論區Reddit 的「曼德拉效應」分區內,網民更絡繹不絕地發帖分享新的案例。

而踏入2017年,香港基督教一個新興教派錫安教會,製作並發佈了一系列探討「曼德拉效應」案例,甚至包含本地一些個案的影片,令香港的大眾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十分陌生但相當有趣的現象。

2. 「曼德拉效應」是單純的記憶出錯嗎?

人類產生錯誤記憶,本來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人類會在接收身邊事物時有所紕漏,因而產生錯誤的記憶。另外,人類的記憶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而在淡忘的過程中,人們或會將不同的記憶混為一談,亦會透過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創作出錯誤的記憶來填補記憶中的空白位置。

然而,被歸納為「曼德拉效應」的案例必須符合一個特徵:集體的記憶與事實不符。假如一群互不相識、從無往來,甚至分別居住在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竟對同樣的事物產生與事實不符的共同記憶,便不能單以「人類天生的記憶缺憾」來解釋了。

3. 甚麼導致「曼德拉效應」不同案例的出現呢?

我近日綜合了西方與本地最備受社會討論的「曼德拉效應」案例,我認為背後的成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A. 蔡楓華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資訊重疊導致的「曼德拉效應」?



不妨嘗試問問35歲以上的香港人,當年蔡楓華在勁歌金曲季選上,曾在直播的鏡頭前對張國榮隔空說過,怎樣惹來非議的一句話?大部份人會馬上回答說:「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

然而,當大家在 YouTube 上重溫當時的記錄,便會意外地發現,蔡楓華在當時親口說的其實是「一時的光輝……」。從廣義的角度看來,這就是「曼德拉效應」的案例,而其成因亦屬於最為普遍的一種。

當年,未必每一個香港人會透過直播來得悉,蔡楓華這句葡萄味甚濃的名句。不少人應該從事件發生後的傳媒,尤其是報紙報導中得悉此事。而當時在報社,具備幾分文采的執筆人,或嫌蔡先生口中的「一時的光輝」未盡典雅,以致在當時不少報導中被改成「一剎的光輝」、「剎那的光輝」等。礙於昔日並未出現 YouTube 等方便重溫實況影像的渠道,因而讓不少人誤將他人的說法,替代了當事人原來的說法。

另一個相當近似的案例,是不少人記得迪士尼電影《白雪公主》中,惡毒的母后對著魔鏡時會唸咒語:“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就連所有相關的改變創作都會沿用這句在中文被翻譯為「魔鏡魔鏡……」的咒語。然而,在當年的電影中母后所說的,卻是:“Magic Mirror on the Wall!” 這個在西方最為人熟悉的「曼德拉效應」案例的成因,也是一種資訊的重疊。原來迪士尼當年改編的電影所根據的故事文本,的確是“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反而是迪士尼在改編時將咒語修改了。大眾因而誤將其他根據原著創作而成的版本,誤判為出自迪士尼的電影版本。



其他例子還包括:電影《星球大戰》被記錯的黑武士對白:「盧克,我是你父親」(正確的是:不!我是你父親)、電影《夜訪吸血鬼》被記錯的英文名字:Interview with a Vampire (正確的是: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等例子。


B. 尖沙咀鐘樓羅馬數字四的寫法﹣由常識導致的「曼德拉效應」?



近日,香港錫安教會在網絡上大肆吹噓一個本地的個案。據該教會發佈的影片所指,大眾一般認識羅馬數字四的寫法理應是:IV,然而在「曼德拉效應」的影響下,尖沙咀鐘樓上的羅馬數字四,竟不知不覺間被竄改成 IIII 的寫法。

事實上,我認為這個案例其實並不是怎樣成立的,試問香港有多少人會記得鐘樓上的羅馬數字四是怎樣寫的呢?既然沒有人會記得,就不存在集體記憶出錯。然而,即使如錫安教會所說的那樣,當真有不少人認為鐘樓上的數字四,理應是以 IV的模式來表示也好 ,其實也跟什麼神秘事情無關。

皆因,我們一直以為IV是羅馬數字四的唯一寫法,但其實IV的這樣的減法數字(代表5﹣1)出現於古羅馬的帝國時期,在這之前古羅馬人一直沿用 IIII 來代表四這個數額,而在日晷等正式時間計算,乃至在日後發明的鐘錶的表面,也一直沿用IIII在代表四這個數額。因此,假若有人以為鐘樓上的應該是IV,大概只是受大眾一般常識所誤導,而產生錯誤的既有想法和記憶罷了。

有趣的是,堂堂香港錫安教會,不僅無法在廣傳此案例前釐清謬誤,竟然還再三強調 IIII 是由不知名力量製造出來的新寫法?是無心的疏忽,抑或是別有用心的呢?



《奇奧研究社》#218《曼德拉效應的圈套》重溫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1/218
 
【熱血時報】Kiyo 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host=kiyo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