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的致命缺陷

希特拉的致命缺陷

準備撰寫今期文章時,正值8月中,世界各國都有紀念二次大戰結束72周年的活動,加上英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引起熱話,今期文章就談談二次大戰,尤其是德國「長官」之致命缺陷。

《鄧寇克大行動》取材自真實歷史,講述英法聯軍遭遇德軍奇襲,被德軍裝甲師、坦克師追迫至法國北部的鄧寇克。後來發生了電影所描述的情節,近34萬英法聯軍奇蹟般撤回英國本土,現今的評論指,這次奇蹟是因為希特拉突然喝止德軍裝甲師的前進,給予英國人有時間組織撤退,目的或可能是放英國一馬,繼而要對方議和,以令德軍專注對付蘇聯。

排除這些政治、陰謀性的解讀,從戰術上來說,希特拉臨尾拉緊馬韁繩,煞停德軍攻擊,基本上違反了當初奇襲的本意,與當時多名善戰的前線指揮官決定大相逕庭。這批指揮官並不是一般貨色,是日後在東線及北非戰場大放異彩的軍官,而且都集合在A集團軍群裡面,包括提出從阿登山區發起快攻,貫穿法國北部平原,極短時間內將英法聯軍迫至海岸的曼施坦因(Manstein),他當時是A集團軍群的參謀長,日後在東線上攻下克里米亞。

另一個是被譽為「閃擊戰之父」的古德林(Guderian),當時是A集團軍群轄下的第19裝甲軍軍長。還有日後被稱為「沙漠之狐」的隆美爾(Rommel),當時是A集團軍群轄下的第7裝甲師師長,乘坐坦克一直衝往鄧寇克。希特拉就是干預了這批指揮官的決定,錯過了消滅近34萬英法聯軍的機會。

草率干預前線指揮官決定


希特拉左右德軍指揮官的決定不只一次,另一次致命性干預,發生在巴巴羅莎之役(Operation Barbarossa)上。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並分三路推進,主力是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一路東向劍指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戰事去到8月時發生突變,在南翼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基輔遇上60多萬蘇軍,基於希特拉認為奪取基輔後,可控制蘇聯附近地區的經濟,於是下令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坦克集群南下協助合圍基輔。

希特拉的指令,震動了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古德林返回後方與希特拉就戰事召開會議,極力游說希特拉打消念頭,可惜遭到拒絕。當年入冬前,中央集團群被蘇軍擋在莫斯科戰線前,令入冬前要奪取莫斯科的企圖幻滅,這與希特拉干預前線指揮官的行軍不無關係。

作為一國最高首長,最恰當的處事方式,是安排下屬各施己長,履行職務。在自己不善擅長,甚至不了解的範疇作干預,多數都沒有好下場。希特拉是個出色的演說家,極有主見,亦曾從軍,或許這令他覺得自己是個戰略家。

(pixabay.com圖片)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4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