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畫家麥天傑

專訪畫家麥天傑


香港書展延期再延期,影響一眾出版社的生計;至於選擇獨立出版的人,則無法在書展中與讀者見面及賣書。資深港漫畫師麥天傑(麥sir),與多年行家兼好友陸偉昌、鄺志傑籌備經年,聯袂推出288頁的漫畫《崑崙異說》,無奈瘟疫政治下,只能透過本地發行將作品分銷至書店及銷售點。

與熱血時報網台節目〈貓民生態獵奇〉的主持阿昌說起,他表示曾跟麥sir習畫;〈TCO〉主持Eric更稱麥sir是他的啟蒙老師。於是邀約麥sir做專訪,談談他的畫師之路。「我們三人加埋過百歲,出版《崑崙異說》,不求賺錢,主要是想滿足自己。」

「鄺志傑長居深圳,三四年前聚舊時萌生合作念頭,但一直未有實行。但某日在街角重遇,談起合作的種種,終於在2019年動筆,用了差不多一年才完成。」鄺志傑十五歲時跟麥天傑學畫,及後飛往美國進修,自此兩人鮮有聯絡。至於人稱「彩稿噴畫大師」的陸偉昌,曾與麥sir同於黃玉郎麾下共事,及後陸偉昌放下畫筆到英國進修,返港後加入電影界,帶麥天傑入行繪製分鏡劇本。「說來有趣,即使當時的我已離開漫畫製作這一行業,但人生繪畫的第一部storyboard(分鏡劇本),竟也是改編《龍虎門》漫畫的電影!或許,這就是緣份吧。」

講起緣份,麥sir指出他與漫畫的緣份,源於剪頭髮。


漫畫緣自剪髮 從後巷走入漫畫工場

「孩提時光顧的剪髮舖設在後巷。為安撫輪候的顧客,剪髮師傅會準備一堆漫畫和雜誌,如楳圖一雄的《漂流教室》,畫面驚慄,卻又吸引我追看,因此印象特別深刻。還有以武俠、動作題材為主的港漫,如黃玉郎的《小流氓》、上官小寶的《李小龍》等。那年頭,市民娛樂不多,追看漫畫是大部份人的主要娛樂,我亦是其中之一。看多了,我手癢癢,也想畫畫。」

麥sir表示,當年的資訊封閉,沒有正式途徑學畫,一般人只能自學 - 即是抄。「由圖書館借來的圖書到報紙上的電影廣告,我都都畫過。」臨摹亂畫,漸成興趣,也練得一手畫功;某日,他死纏家人購買漫畫,書中印有招聘廣告,即成他走上畫師之路的契機。1983年,麥sir把履歷和作品寄到黃玉郎的公司,很快得到回覆;那一年,他才中五畢業。

「若是換了現在,若父母知道打算加入港漫行業並以此維生,多遭反對。不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港漫界,是一門大生意;其規模之大令人驚嘆,因此家人並不反對。其實港漫行業,十來歲入行是閒事 - 牛佬、倫裕國、黃玉郎、馬榮成等人,都是十來歲入行;我中五畢業才加入,已屬遲暮。」


山月畫室陳中樞 港漫「兵工廠」

加入黃玉郎麾下,麥sir見識到港漫行業最風光的時代。「當年公司的規模極大,不同部門分駐不同樓層,有寫畫部、植字部、分色部,甚至自設印刷廠。如此產業,由家庭式作業開始營運,到招收入屋弟子,及後不斷壯大,變得有規模,可同時營運幾套作品,甚至成為上市公司⸺上一代人,就是有這種能耐!」由於港漫行業對人材需求非常大,故此當時黃玉郎為新加入者提供免費在職培訓,讓員工到「山月畫室」隨大師陳中樞學畫。

「初到山月畫室,心高氣傲,以為可以大筆揮毫,畫出大作,但陳中樞老師卻要我們從基本功做起,悶死人!因為無癮,於是常常『逃學』。大半年後,意識到自己的畫功唔夠用,唯有回歸山月畫室,重拾畫筆。回想起來,當年的我是多麼幼稚!假若不曾跟陳老師學畫,也許無法成就我日後教畫老師的身份。」1987年,麥sir獲陳中樞邀請,成為山月畫室的助教。

「回到山月畫室重建根基相當重要,也為自己留有退路。」當時的麥sir正值發奮期,他常與同事放工後到山月學畫,學完畫再回公司工作至凌晨。「那時候,我已轉到上官小威的工作室,同時在山月畫室出任助教。那時候頗為奔波,不過有一班年輕朋友相伴,工作自由度又高,因此不覺辛苦,反而成為樂趣。後來參與了山月畫室第一屆畫展『足印』,我的興趣亦逐漸由港漫轉成畫畫和教畫。」

磨練,成就技術。坊間有「一萬小時法則」之說,即累積一萬小時訓練就可成為專業;麥sir認同此點,也曾見證高手開的玩笑。「漫畫書付印前,都要清除所有漫畫框外的草稿線。當年《中華英雄》「英雄幫」的程振華,可在閒談間仿製出幾可亂真的草稿線,再與負責『清線』的同事開玩笑,說對方還沒完成工作!不過,這種人現在已不多,始終行業萎縮,無法提供鍛鍊的空間,科技發展亦令電腦軟件取代不少需要苦練的技巧。」現時繪製港漫時都會使用電腦,或人會抗拒,認為不夠傳統;但由紙筆入行的麥sir卻認為電腦與紙筆一樣,只是工具之一種。

「如何使用工具,需要另一套訓練、另一套思維。科技可以提高效率,但唯有掌握箇中技術的優劣,才能幫忙創作。雖然行業發展,隨時代改變,由以前工業式生產變成一人製作,關鍵始終是創作者的意念 - 創作若百份百呈現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完滿。」


《昆崙異說》市場為次 過癮最重要 

麥sir坦言,對於漫畫,熱情曾經減退。「港漫連環圖屬集體創作,身處其中,難免得不到滿足感;此或源於人在不同時間,對事物有著不同優次的想法罷!正如推出《崑崙異說》,對於市場而言,時機肯定是不對的;但在於個人創作來說,卻不然。我們都認為,若能夠比以前進步,就做吧!而現在正是正確時機 - 非為名利,銷量只是次要,只希望作品能讓讀者感受到我們的熱情。」

至於教畫的工作,麥sir說初時並沒有信心,畢竟自覺缺乏經驗。「其時決定以三個月為限,若不適合便離開。但不知不覺地,一年又一年過去,在山月教了好幾年,規模亦增至一堂可達廿名學員。那是漫畫業的盛世!不過,即食文化橫行,今日的人,大部份學畫不求高深技術,只求完成單次作品。」

與畫共生多年,他認為港漫連環圖與畫作,二者同中有異 - 前者親民,不用高深,故事明確易懂,閱讀節奏明快,能提供娛樂和滿足感;後者則期望觀眾駐足細看,思考當中意義,感受作者想傳達的訊息。「創作時如能夠抽離客觀現實,其真樂趣十足 - 能夠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對創作人來說是一份滿足。」

香港漫畫《崑崙異說》8月1日推出市面,全書288頁,每頁每格製作精美,為香港式微的漫畫行業牽起一股熱浪。作者三人陸偉昌、鄺志傑以及麥天傑,分駐台灣、深圳、香港,籌備經年累月,本集《大香港好嘢》主角麥天傑坦言,作品不考慮市場,不求賺錢,只求做到自己想做的事,從中得到滿足感。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TCO〉第350集有麥sir專訪)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貓民生態獵奇〉主持阿昌(左)及〈TCO〉主持Eric,同樣師承麥sir,三人久別重逢,話題一個接一個。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