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未成氣候?實體書谷底反彈?

電子書未成氣候?實體書谷底反彈?



55 年前,美國作家夏柏李爾(Harper Lee)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極為成功,成為了美國文壇經典。年屆88 歲的她,數月前推出了第二部著作《設立守望者》(《Go set a watchman》),同樣備受矚目。《設》在未正式出版前,預訂人數已打破以往紀錄。雖然全球印刷業正步入寒冬,但出版社對《設》依然充滿信心,首印已超過200萬本,出版後不久更數度加印,成績相當驚人。

在死氣沉沉的出版業界裡,《設》的大賣到底是春天來了的先兆,還是只是個偶然的特例?

取代實體書?

5 年前,iPad 面世,之後的平版電腦就如雨後春筍,而手提電話的顯示屏也越出越大。隨著行動裝置的發展,出版業界開始感到憂慮,擔心電子書會取代傳統的實體書。2011 年,全美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 倒閉,更令出版業界增添不祥的氣氛,仿佛一個時代將會終結,電子書勢將全面取代實體書,甚至有分析師大膽估計那將會是2015 年。

雖然數碼相機把菲林趕上絕路,MP3 令到唱片行業嚴重萎縮,但時間告訴我們,同樣的結果未有降臨到出版業務上。據外媒報導,5 年前企鵝藍燈(Penguin Random House)的收入均來自實體書。今天,這家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社,有25% 的收入來自電子書。根據美國出版業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公佈的數字,2011 年電子書佔全美出版社的總銷售額約17%,及後2012至2014 年分別佔總銷售額約23%、26% 及28%。美國電子書市場過去幾年一直擴展並站穩了陣腳。或者,這跟書本的特性有關,它需要讀者長時間的專注和投入,實體書也確實有電子書不可取代的優勢。

直到今年, 形勢又出現了變化。本月初,AAP 公佈2015 年上半年的最新數據,實體書的銷量較去年上升了約10%,電子書的銷量則下降了約10%。實體書的韌性令人驚訝,同時也為出版社及書店帶來鼓舞。過去5 年,美國的獨立書店從1,660 間擴張至2,227 間。各大出版社如阿歇特(Hachette Livre)、企鵝藍燈等,都乘勢擴張基礎架構及增撥物流資源,更指未來的生意重點仍然是實體書,顯然充滿信心。

Kindle、iPad 等一眾電子產品剛推出市面時,在街上、車廂內看電子書是一個走在潮流尖端的表現,但隨著熱潮過去,新鮮感下降,看電子書亦早已不代表前衛。電子書業務開始走進樽頸,而一眾網路書商亦需要扭盡六壬去衝擊市場。

下一步,如何走?

網路書商皇者亞馬遜現時提供兩種訂閱服務,分別是付月費任看的Kindle Unlimited,以及租借書本90 天的Kindle Lending Library 服務,作者會按比例收到相關版稅。但從本年6 月開始,亞馬遜推出了一種全新的分成模式,分成不再計算作品的下載次數,而是以讀者實際閱讀了多少頁內容去計算。這種嶄新的分成方法,顛覆了出版業向來的傳統,但這一步卻意義巨大。過去,部分長篇作家一直抱怨,他們收到的借閱分成版稅與短篇作家相同,導致有長篇作家將一本書拆分開數本短篇。新分成制度建基於一個簡單概念:購買不等於閱讀。於是,分成模式的改變,可能會影響往後作品的發展。它可能為電子書找到出路,也可能會令到作品變成一塊塊玻璃碎片。

在2012 年募集1,700 萬美元而成立,目標是「成為未來十年的亞馬遜」的網上書店Oyster,雖然在年初跟麥克米倫(Macmillan)、夏珀歌連斯(HarperCollins)及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等大型出版社簽訂合作協議,但Oyster 上月正式公佈,因部分出版商不願意配合,加上同業競爭激烈,業務難以經營,公司將在未來數月內逐步停止現有服務。

不過,Google 就立即聘用了Oyster 的員工到Google Play 電子書團隊,當中更包括了Oyster 的CEO 以及幾位創辦人。雖然電子書發展暫時遇到些許阻礙,但Google 顯然仍看好長遠發展。

香港的電子書市場

獨立記者陳曉蕾曾經提及,她出版的方太自傳《生命裏的家常便飯》賣出超過5,000 本實體書,但收到的電子書版稅不到$50。另一本作品《香港正菜》,也只收到不到$70。版稅少得相當驚人。陳曉蕾總結,香港人不願意購買電子書。

其實香港的電子書市場發展比較落後,目前主要有幾種型式,第一是電子書店,即類似Apple 的iBook Store 以及Google Play 等,由出版社授權發售。也有如「光波24」、「BookU」等書網,付月費即可任睇書庫內的書。也不得不提亞馬遜,雖然她們的書庫中文書非常貧乏,但可連接到鄰近經濟強國的書庫「多看閱讀」,再由Kindle 自行轉成正體字顯示,同時也支援用戶自行載入電子書到Kindle。然而,這些來自海外、台灣或鄰近經濟強國的書網,鮮有香港作品,老實說,小弟就覺得口味不太對勁。

第二是出版社自設書店,只提供自家書籍的電子書,包括三中商的「超閱網」、天窗出版社的「天窗書店」app 等,讀者一般可以用較實體書優惠的價錢選購電子書。第三則是「一書一app」,即把電子書當成一個收費app 的發售,形式與自設書店類近,但這兩種方式均令可供的選擇非常有限。

此外,不少雜誌推出電子書版,但當中良莠不齊,小弟就曾經訂閱某商業雜誌,付錢後才發現竟然不支援全書下載離線閱讀,既不方便在上下班途中閱讀,而且每看一頁就要load 一頁。

雖然我也較喜歡實體書多一點,但我不會像那些裝模作樣的偽文青一樣,把電子書講得一文不值,去抬高實體書。甚麼嗅到一陣陣清優的書香,或者甚麼拿上手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質感,聽到想作嘔。Content is king,不論實體書或電子書也好,內容才是最重要。不過希望香港的出版社,好好加強電子書的發展,讓讀者多一個選擇!

(原文刊於第三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10月31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Kindle Fire on Books"@ Zhao ! | CC BY 2.0)

《索書號》節目重溫: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