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消失

香港的消失



近日與公關朋友見面,談到最近發行的作品。其中一部是大陸國產動作片《解救吾先生》。若是早幾年的話,我們大抵會當成笑話一則,因為我們認識的大陸片,不是鄉土就是古裝,時裝不入流,更遑論香港擅長的動作類型呢。出人意表的是,同枱的幾位朋友表示,《解救吾先生》有板有眼,除了北方土語難以理解,其實並不難看。

說罷,又有人提及大陸大收旺場的《港囧》。老實說我興趣不大,因為大陸喜劇的笑點太低,而且耳語之間所聽見,鏡頭底下的香港非常80 年代,甚有淡化中港矛盾之嫌。但實情是,電影全由大陸人主導,票房達16 億人民幣。

我們一直害怕的事情出現了,大陸電影人在過去12 年間吸盡香港、亞洲及荷里活的電影技術,並從各家身上學會自己的一套。今天由劇本到製作,台前及幕後人才應有盡有,無需外求。以前非常吃香的香港電影人,除第一線人物外,其他人已沒有價值,沒有出頭的可能。演員的情況更教人唏噓,新一代香港演員基本上沒可能參演大片。

第三季的港產片戲碼,延續暑假的頹勢繼續勢孤力弱。可稱作稍有好評的有《王家欣》。這類尋愛的青春題材在香港難賣錢,故甚罕有。情節很簡單,成年的男主角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舊日夢中情人王家欣。

由吳千語做女主角,姑勿論你喜歡與否,總算對得起「青春」二字。然而男主角是黃又南。他年過三十,雖然仍深受女觀眾愛戴,但與「青春」的距離是否還了一點呢?忽然之間,又想起將近10 年前的懷舊青春片《一碌蔗》。難道香港沒有新演員嗎?「新」一點的Babyjohn 都快廿八,周柏豪與林德信亦已過三張;廿五以下呢?好似沒幾個。反之,YouTuber 可能數得出半打。

終於,香港連男演員都面對斷層問題了。

上一代電影人已經「上岸」,吃盡香港、大陸兩家大茶飯,但就淘空了香港電影。像杜琪峰與陳果般紮根香港的名導沒幾個人,其他的不是合拍就是北上,結果由創作、類型、演員到班底逐一瓦解香港電影的基礎。

當香港電影再沒有特色個性,亦沒有自己有賣座力的班底,甚至連製作一部主流商業片的能力也剝奪的時候,香港的影視文化路該怎走下去?或許本地市場還不時有小品充撐場面,然而質素低得連本土觀眾也撐不下去,沒有人談論亦沒有人注視,在華語世界完全沒有影響力的港產片,短期內命運將會如何,實在教人擔心。

(原文刊於第三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10月31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Skyline of Central"@WiNG | CC BY-SA 3.0)

《咬蔗幫》節目重溫: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61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