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制派」終極正名:異議建制派

「非建制派」終極正名:異議建制派

人人也愛說一句錯誤的話: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如果政治就只是妥協,那為何仍要有「政治」?「妥協」不早就應該取替「政治」二字嗎?中共「政協」全都變成「妥協」不就好了?大學的「政治科學」,怎麼不改做「妥協科學」?

政治的根本就是壁壘分明。想錯了,世代為奴。憲法介定政府權力範圍、聯邦制介定各邦自治權、在野黨必然是監察執政黨,都是源於利益、權力、地方、族群、意識形態分明壁壘。沒有壁壘,不成政治,不成社會。

香港淪落至此,因為壁壘不修,意識混亂,敵我不分,主客顛倒。木馬屠城,不斷發生;極權的一方,站滿了香港人。

九十年代:「民主派」全名是「民主回歸派」


黨派命名,猶見政治壁壘不清。上十萬人「含淚投票」選出來的那幫人,歷來換過許多名字,但全都是遮遮掩掩,不盡不實。九十年代,他們號稱「民主派」,而社會又信服,因為中共屠城,人人痛恨,他們乘勢冒起。不過,民主派三字,其實隱去了「回歸」二字,他們是民主回歸派,是民族主義者,主張中國接管香港。

千禧年:「泛民主派」只是「泛普選商黨」


千禧年間,他們在民主派之前,加上個「泛」字。因為激進黨派社民連出現,他們便以爭取雙普選作共同政綱,組成了壁壘 - 這分類又被社會所信服,因為當年的廿三條立法,只要出現在七一大遊行,只要不強烈支持廿三條立法,都可歸入市民眼中的「好人」。

但無人記得,這個陣營的人,也不是全然反對廿三條立法。公民黨人只是要求政府做足諮詢,不反對廿三條立法,並稱之為「憲政責任」- 支持政府做足程序,為打擊自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的國安法立法,可以歸類作民主的理念嗎?認真的分類,公民黨應該拿走「公民」二字,改稱「中國護法黨」。而泛「民主」派,就算幾「泛」都好,本來應該跟這種「中國護法黨」劃清界線。

同樣,這個「泛民主回歸派」的陣營裡,各黨的經濟意識形態完全不同。民主黨與公民黨支持公屋商場、街市、停車場私有化上市,支持取消租務管制;而公民黨也投票支持社福機構一筆過撥款。這些意識形態,支持大財團和政府,剝奪基層生存空間,就算他們支持普選,但可否仍自詡「民主」?如果根據這些立場改名換姓,他們會稱不上「民主」,只剩「普選」,同時應加上一個「商」字,稱做「泛普選商黨」。

還未說,社民連相信社會民主主義,是左翼,根本無可能是同一陣線。假設他們認真看待意識形態的話。

2010年:放棄普選,變成「泛異議商黨」


到了第二次政改,這個陣營出現分裂,民主黨人等以議員身份,走進中聯辦,違反選舉承諾,支持擴大功能組別、無普選時間表的政改方案。這個陣營,再保留「普選」二字,就是尷尬。拿走了以後「泛普選商黨」就只剩「泛」、「商」,但勉強來說他們也講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表達異議,成為「泛異議商黨」。

2012年:支持中港融合,成為「泛異議中國商黨」

到了中國赤化香港,這個陣營投票支持興建港珠澳大橋、高鐵前期撥款,在早期支持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表態支持取消輪候公屋和申領綜援的七年居港限制。多年來他們隱去「回歸」二字,並且不說自己提出過民主回歸,終於在中國要二次收回香港之際,回歸派再現本相,出賣本土利益,勾結財閥,替中國辦事。他們應改稱「泛異議中國商黨」。

非建制派只是在建制系統之外的黨派


事已到此,「泛異議中國商黨」意識形態已極其混亂,不知所謂。2016年後,忽然出現了剎那激情的自決和港獨、長期無關痛癢的所謂溫和本土,甚至是以「平凡的幸福」作招徠的新政客。所以,便出現「非建制派」。

如果建制派,就是貫徹的親政府,直接和恆常獲極權資助、培植、指揮、配票的黨派;那麼非建制派,就只是不貫徹親政府,或非直接和恆常接受中共指揮而已 - 這暴露了陣營的本質:他們的主要社會聯繫不屬建制系統,但沒說他們在系統外不能勾結建制和財閥。時事評論員蔡子強曾指非建制派應改名為「反對派」,實在捉錯用神。

終極正名:「異議建制派」

這陣營由「民主回歸派」到「泛普選商黨」,然後是「泛異議商黨」與「泛異議中國商黨」,雖然是在建制系統外,但在關鍵時刻根本站在建制和財閥的立場。只是他們會向中共和財閥表達「異議」:清拆舊區,他們會呼籲市建局安置居民;領展加租,他們會要求財閥承擔社會責任;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他們要求加入維權課題;高鐵建成,一地兩檢通過,他們要求彈性處理行李限制。這就是極權留下了名叫「異議」的位置。表達「異議」,就只是跟政府相異的意見。而異議,是可有可無的,影響不了大局的。正如他們近年經常缺席重要投票,也正如最近他們輸了立法會九龍西補選,足見選民同樣認為他們的異議是無關痛癢。

他們準確地輸掉所有政治衝突,但總會右手舉著六四燭光,左手舉著黃傘,在群眾面前高呼堅持甲、抗議乙、反對丙、丁可恥 ...... 這等「異議」正是港共政府所需,以避免立法會毫無修飾地,所有議案獲全數通過;以及選舉時建制派全票當選,直接變成人大會議,既打擊國際投資者信任,亦損害香港國際形象,也成為美國干涉的籌碼。

準確的說,這群在建制系統外協助建制的異議份子,應該正名為「異議建制派」。所以,不用再思考,市民為何不投票,也別考量拉攏誰誰誰就會如何如何。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