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博士 談疫情影響下如何安定大眾情緒

專訪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博士 談疫情影響下如何安定大眾情緒



在反覆不定的疫情之中,人們的情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受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個人精神健康的影響,近四成(38.4%)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10.3%受訪者表示非常大的負面影響;28.1%表示頗大的負面影響),47.6%表示輕微的負面影響;只有14.0%表示完全沒有負面影響。

面對情緒困擾,我們應當如何自處?又如何幫助身邊人呢?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博士(Candice)指:「情緒本身沒有分好與壞,人通常都不喜歡負面情緒,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功能,包括提醒我們生活有甚麼狀況出現,亦可以推動我們做出相應的行動。」

「情緒有好有壞,就如光暗共存一樣。多些留意自己的心靈健康,關心身邊人,如果他們有情緒問題,多些聆聽,這就是支持我們的最好方法。」

情緒本無好壞 過濾負面資訊減少壓力

近年的疫情影響,對大眾的情緒健康造成困擾。〈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0〉問及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個人精神健康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8.4%)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10.3%受訪者表示非常大的負面影響;28.1%表示頗大的負面影響),47.6%表示輕微的負面影響;只有14.0%表示完全沒有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再次訪問新生精神康復會(編按:有關新生精神康復會的訪問可參見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2期),了解一下在疫情影響之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新生精神康復會原稱新生互助會,由一群離院精神病康復者於1959年創辦,並於1961年正式註冊。新生互助會於1965年改組後,易名為新生精神康復會,當中包括多項服務:住宿服務、長期護理、中途宿舍、輔助宿舍、職業復康服務等。而在疫情之中,新生會提供各種服務,幫助社會上情緒受困擾的人。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受情緒困擾,情緒反應有沒有分正常與不正常的呢?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Candice先為我們解釋:「情緒本身沒有分好與壞,人通常都不喜歡負面情緒,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功能,包括提醒我們生活有甚麼狀況出現,亦可以推動我們做出相應的行動,恐懼其實是告訴我們生活中出現事物威脅我們的生命,因而要逃跑;憤怒代表發生不公平的事情,如被人踩到腳、被人插隊,因而想糾正不公的事情;傷心可以意味我們失去了重要的事物,需要時間消化,接受現實;擔心可以令我們準備一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防患未然。」

但我們自小也被教育:盡量不要受情緒左右,這樣不是很難直面情緒嗎?「這分兩個層面:有情緒,與怎樣表達情緒。當有情緒時我們需要應付情緒、表達情緒。有情緒困擾的人多半是採取逃避,或是稱為情緒主導的行動來應付情緒,短期而言逃避不用面對自然是舒服了,長遠則是惡性循環,一直逃避時可能事情並不如他所想的不能面對,或者他本身其實有能力去忍耐或過度到那種情緒,但一直逃避,就一直不知。」她笑言,「不過,人人也會有小小的逃避的。但如果逃避只是唯一一個面對問題的方法,這樣就易生弊端。」

情緒會否傳染呢?「我們稱之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當你有情緒,我們就會自然感受到而模仿,像小孩子見到人笑他也笑,成年人也會出現一群女孩子之中有一個人哭,其他人也會哭起來的情況,是有同理心的因素亦是因為鏡像神經元的緣故。而當我們每日打開各媒介都是疫症資訊,而且多是負面的,因負面的才多人看,人就因此每日都接受大量負面資訊,一來自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二來身邊的人生起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到自己。」

「我們不要想驅除某種情緒,因為許多時都是會弄巧反拙,最重要的是觀察、接觸。」

在處理負面資訊上,Candice認為看少一些並非好辦法:「有人建議看少一些負面資訊,但事實上是很難做到,因我們生活不能避免接觸新聞報導,不看還不如過濾,第一是fact check,確認事情是否真確無誤,如果不是真的話,就不用那麼怕那麼擔心,第二是假設是真的,是否如此嚴重呢?我們接收資訊時,與其想像有多害怕,不如先問自己這兩條問題。」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化成文字寫出來,是一種排遣情緒的好方法。)

適時獨處疏導情緒 寄情工作增加自我認同

剛過去的一年疫症之下大家都不易過,有很多事要擔心,應該如何面對?「正常的,大家都辛苦,因為有太多密集式的轉變,每個月都有新的情況,可能要搶廁紙,可能要爭口罩,可能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可能回家有更多時間面對家人,增加磨擦;有自己的房間會好些,多一點私人空間,但有些家長需要照顧停課的幼童,一時網課,一時面校,我們看到很多人需要適應,造成壓力,部分人會因此而生起焦慮、抑鬱的狀況。有些人長期滯留在家,少了出外活動,自然容易鬱鬱寡歡;也有人較多思慮,會擔心染病風險、家庭經濟問題、子女學習進程,種種煩憂令他生起焦慮,日常可能頻繁用搓手液潔手。」

就疏導自己情緒的方法而言,Candice建議:「適時製造Me time(私人專屬時間)。有子女的人,給自己獨處,面對自己。當然與人聯繫和獨處時間都很重要,有時我也會提議求助者把自己的想法寫下,對這件事的感受,心態是怎樣,做了甚麼,疏理自己的情緒,寫字是一種,畫畫是一種。部分人如果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一個重要的方法令自己的情緒得以穩定,就是維持正常的作息習慣,有充足的睡眠,足夠的運動,定時進食,飲食均衡,這些老生常談的基本條件其實對維持情緒有莫大幫助。其中做運動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網上有很多運動教學片,甚至有朋友一起做就更好。」

另一個方法寄情工作:「工作是相關研究中顯示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不是工作能治療人,而是工作賦予他們寄託、意義,有了身份認同,認同自我的價值。許多精神病的康復者,我們稱為復原人士,他們的精神困擾會令他們的工作能力受損,減慢效率;或者因為一些情緒及與人相處的困難而令他們難以在一般的職場工作,所以我們提供職業復康服務,有庇護工場和輔助就業,我們也有七個社區設施和社企(咖啡室、零售商店),提供一個合適的工作環境使他們逐漸適應。」



(新生精神康復會與賽馬會,推出「賽馬會情緒心理GPS支援計劃」,幫助大家紓緩情緒困擾。)

賽馬會情緒心理GPS支援計劃 提供合適支援紓解壓力

我們如何判斷別人的情緒狀況有需要協助呢?Candice指:「有幾個指標,一是否有客觀事情發生而令他有情緒,二是導致產生情緒的事情的嚴重性與他的情緒是否相符,即是否有過度反應,三是觸發情緒的事件過後,其情緒是否仍然維持,揮之不去,四是情緒困擾會否影響其工作、社交、家庭生活,如果影響生活功能,則需要關注,五是他面對情緒的方法是否不健康。」

「我們一般的心態是想盡快幫人解決到問題,想對方好過來,所以會給予許多不合適的意見,只是沒顧及受情緒困擾的人的感受,致使他們聽取意見時左耳入,右耳出。」

Candice指出,如果仍是不太清楚,「賽馬會情緒心理GPS支援計劃」可以提供適切的幫助:「計劃是一個網站上的情緒測試,之前參與的人數有3千8百多人,他們都是主動登入,關注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困擾,當中有一半人是覺得自己抑鬱焦慮的情緒到嚴重的程度,2015年數字每7個人有1個人情緒困擾,2020抑鬱、PTSD大大提升,這兩年很複雜,接觸的人當中,受社會運動影響,參與者或是目睹的人也會有情緒困擾,在疫情當中有人會因為失業、家人相處、衛生等的問題而來求助,都是因為生活壓力而來。」

「如果留意到朋友的生活經常出現不開心、困擾,可以請他嘗試『情緒GPS』,在尋求機構的協助前可以做的,需要與人聯繫,與合適的人傾訴,可以信任,願意聆聽,但生活不容易找到,所以我們有專業培訓。測試結果是輕微至中等都可以尋求我們的幫助,嚴重而又未找到服務的話,我們都會為他評估,看看我們的服務是否適合他。當然,如果他結果是健康,我們也有身心健康行動計劃,幫人的情緒『固本培元』,認識一些方法照顧自己的情緒,無事的時候可以維持身心健康,有事也可以幫助,亦可以幫助到身邊的人。」

「近十年我們也用了一種叫Mental Help Recovery復原模式,不要聚焦於一個人患有的病症上,而是集中在個人的意義上,病只是他的一部分,我們不會直呼某人就是糖尿病患者,而是那個人有糖尿病,而是那個人有情緒問題。 在同路人互助計劃中,復原者一同參與治療的過程,同時互相幫助,所以我們有許多朋輩的服務。這種低密度的治療方法是由英國引入,源於有情緒問題的人總是多於可以提供服務的人,提供心理治療的心理學家甚少,面對這個情況,英國開始把心理治療普及化,分為低密度和高密度的治療,情緒問題輕微至中等的人士,未必需要專職人士,可以嘗試求助負責低密度治療的健康主任,像一般感冒就找普通科醫院,病情嚴重才轉介專科,這樣做就可以更好地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

Candice說:「受疫症影響,本來很多人都喜歡親臨中心的,現在則有七八成人選擇電話或網上會議形式,這些渠道我們一直有提供,有趣地電話在當中佔較多一些,可能是因為比較簡便吧。面談較多,有單對單,有小組開於失眠,一般的壓力處理,也有由心理學家帶領的靜觀、人際關係,我們留意到人際關係很多時是壓力來源,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是人人都圓滑,能妥善處理,也有結合不同情緒困擾人士的整全情緒治療小組。」

「服務可以暫停,但人們的苦痛不會因此而停下,只會日積月累,所以如何持續地提供情緒支援的服務,正正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的同事除了接受低密度認知治療的訓練之外,也熟悉如何用電話、視象等途徑提供遙距治療,在疫情當中正好大派用場。」 

「情緒有好有壞,就如光暗共存一樣。多些留意自己的心靈健康,關心身邊人,如果他們有情緒問題,多些聆聽,這就是支持我們的最好方法。」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聚焦訪談〉第四十三集有凌悅雯博⼠的專訪)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