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 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

專訪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 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


任誰都記得黃子華講過:「香港嘅精神就係無精神。」

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卻一針見血:「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而自1992年起,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2012年世衞的報告指抑鬱症將於2030年登上世界疾病負擔(disease burden)之首位;而從2005年至2015年,十年間患者數目增加接近兩成。

香港政府曾委託兩間大學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普查。根據2015年公佈的普查結果顯示,本港患有一般精神疾病的普遍率為13.3%,即七百多萬人口中有約一百萬名16至75歲人士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狀態。今年8月,曾確診患上躁鬱症的歌手盧凱彤自殺身亡。

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Terry)與臨床心理服務主任凌悅雯(Candice)同聲表示:「香港的教育制度,從來沒有一個科目教你情緒管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 有人安然度過,有人掙扎求存。」

左至右: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服務主任凌悅雯(Candice)及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Terry)

屢遭反對 不足60%綜合社區中心成功設立永久會址

2010年起社會福利署透過合約形式,委託多間非政府機構(NGO)於各區開設及營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下稱綜合社區中心)。然而2016年平機會《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報告指出,綜合社區中心難以尋找永久會址,有關選址公眾諮詢亦不足夠;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中,只有14間成功設立永久會址,餘下的10間(佔總數42%)只能於臨時會址提供服務,而新生會是其中一間營運綜合社區中心的機構,目前設有8間綜合社區中心「安泰軒」。

「至今仍有不少市民因對精神健康存在誤解,以為患者會傷人、有暴力傾向,同時由於缺乏前全面的前期的諮詢和教育,故不少綜合社區中心於開設前後,均會遭到激烈反對。」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下稱新生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Terry)說。據平機會報告,於臨時會址營運的機構,都以商業大廈單位,甚至私人住宅中提供服務,另外亦有機構因地方不足,需在快餐店做輔導。「我們有以商場為臨時會址;又於葵涌庇護工場內設會址,但面積只有一個房間。沒有永久會址,同事每次搞活動都要找地方,因此難以恆常舉辦訓練課程及治療小組,亦無法提供聚腳點予精神病康復者重建社交網絡。」

「誠如時任平機會政策、研究及培訓總監朱崇文博士於發表報告當日所言,公眾對精神病存在著負面的標籤。其實綜合社區中心的設立,是為當區的精神病人及其家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服務及支援,並非精神科門診。」同時,朱崇文亦有提到,在開設綜合社區中心前所進行的公眾諮詢並沒設規範,部份諮詢會因為一個人反對而被拖延,直至有關社福機構放棄原有選址。「不少市民抱著not in my backyard之心態,其實主要原因是公眾對精神病及精神健康設施有誤解和認識不足。」新生會臨床心理服務主任凌悅雯(Candice)補充。



美林邨美槐樓安泰軒 折騰多年仍未獲全數居民支持

Terry稱大圍美林邨之會址就是個好例子。安泰軒自2010年起落戶沙田新翠邨,卻因需求甚殷,而且空間不足(一直借用新生會新翠男士過渡期宿舍內不足300呎為辦公室),故須在鄰近的大圍另設會址。「美林邨美槐樓的兩千呎會址本為小童群益會所用,他們於2014年遷出前,此地方已預留給新生會以開設安泰軒。但同年年底起,美槐樓居民以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可能有暴力傾向、危害居民安全等,向社會福利署提交簽名反對興建安泰軒,甚至拉起寫著『我好驚我好怕精神中心在樓下,強烈反對安泰軒在美槐樓設址』之橫額。」

事實上,新生會安泰軒,主要為區內人士提供精神輔導、就業、治療及支援等服務。「究其原因,是居民對精神病人及精神病康復者有誤解。同時,美槐樓的位置與同邨其他大廈相隔一條河,或令他們認為自己正被邊緣化。為此,新生會所能做的是多設街站和舉辦不同活動,讓美槐樓居民對我們了解更多;活動方面則以教育為主要目的,例如嘉年華和旅行,讓居民與精神病人和精神病康復者打破隔閡。從2015年至今共舉辦近廿次活動,經過同工與義工的一番努力,不少美槐樓居民已開始明瞭安泰軒所提供的服務,並且願放下有色眼鏡。沒錯,目前仍有美槐樓居民反對開設安泰軒,但據知人數已大幅減少。」Terry說。

據知社會福利署在物色綜合社區中心的永久會址時,會諮詢相關區議會,與及由各座的互委會主席或代表與該區區議員組成的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房屋署只會在兩者不反對的情況下批出組約;而前述的平機會研究報告中建議,區議員應幫居民了解綜合社區中心。但觀乎大圍美林邨開設安泰軒一事上,當區區議員董健莉是否有盡力協助向居民進行事前諮詢及教育工作,實在值得商榷。另外,Terry亦提到,新生會位於屯門湖景邨的安泰軒,開設前亦遭到居民及區議員反對。



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負荷重 輪候時間過長影響患者病情

「從前不少港產電影、電視劇為製造戲劇效果,將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渲染成有暴力傾向的黐線佬,令很多人都以為所有患者都是如此,其實不然。實情是,他們大都很內向,不太願意表達自已。」Candice說。她以自己為例,在修讀臨床心理學之前,以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猶如《廿四個比利》中患有多重人格的主角,但當了解其病因來自成長或生活環境中所受到的精神打擊與創傷後,就明白到患者內心的痛苦和煎熬。

「香港的教育制度,從來沒有一個科目教你情緒管理;畢業後投身社會,當工作及生活壓力令情緒不穩時,又如何懂得梳理與排遣?」但香港政府對於精神科疾病的照顧向來不足。Terry說,醫院管理局豁下精神科專科門診,目前患者的輪候覆診時間約為九個月至一年半,並有增加的跡象。而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2016至17年度,全港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就診人次近85萬人次,而全港的精神科醫生卻不足350位。

目前醫院管理局轄下精神科專科提供住院、專科門診、日間復康訓練和社區精神科服務;同時,社會福利署及其他非政府機構提供社會復康服務,例如住宿與社區支援 - 綜合社區中心亦屬此列。而衞生署則提供精神健康教育、並為兒童和青少年評估。當然,有需要人士可選擇私家醫生,但收費不菲,並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而據世衛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人接受有效的治療。



新生會eGPS服務 協助輕中度情緒困擾人士

「看待事物之觀念僅屬一念之差,若可及早處理負面情緒,即可防範於未然。為此,新生會推出eGPS服務,由心理健康主任依據評估結果,與求助者一起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助大家及早處理情緒困擾,舒緩及預防抑鬱或焦慮症狀。」Candice認為,個人意志比一切來自外界的支援更為重要。

「復原之關鍵視乎來求助的人有幾想自己好番。eGPS服務是一項心理健康自學支援計劃,參考英國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簡稱IAPT),提供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包括『指導式自助治療』- 利用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則,讓未有接受精神健康服務的人,獲得有臨床實證的心理治療,並以簡單易學的方法去改善抑鬱及焦慮情緒。」Terry補充,新生會eGPS服務自去年至今約260人受惠,成效令人滿意。

「其實,抑鬱症及焦慮症是香港最普遍的情緒問題,但愈早發覺及處理,『出事』機會亦愈細。在過去,由於精神病的污名,精神病患者往往被認定是人生失敗,致令患者諱疾忌醫,直到病發或情況無法控制才去就醫,卻為時已晚。猶幸近年不少名人明星紛紛公開自己的精神病歷及心路歷程,提醒大眾關注精神健康,並開始關心身邊人,乃至於自己的心理狀況。」Candice稱,近期有不少人留意到自己的精神狀態出現異樣,而主動求助。

「千萬不要看少失眠和失去食慾,這是很明顯的抑鬱及焦慮徵狀;若長時間覺得空虛、無目標,對任何事情皆提不起勁,或身體沒原因地長期不適,都須要注意。」但回看醫院管理局豁下精神科專科門診之輪候時間,似乎市民自救會比較實際?「針對輕中度情緒困擾人士而設的eGPS服務,屬於低密度心理治療 - 由於他們所需的治療及支援較少,故可採用相對簡單而短期(約五至八節)的心理治療;同時,『低密度』的心理治療可並減輕輪候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時,所要承受之精神負擔。當他們有了成功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之經驗,往後若發生類近的情況,亦不致方寸大亂。」

提到復原,Candice與Terry異口同聲地更正,應該是「復元」。「即使傷風感冒等小病痛亦難以斷尾,更何況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身體處於不同時期,衡量健康的準則亦有不同,無法一概而論 - 其實,精神健康亦一樣。新生會強調『光暗共存』,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及想法,只要妥善處理,將它對日常生活構成影響減到最低,並且長時間維持,就是復元。」最後,Candice總結:「精神病不及誤解可怕,但只要消弭誤解與迷思,就猶如撥開雲霧見青天。」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專訪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 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

【專訪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 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視像版 任誰都記得黃子華講過:「香港嘅精神就係無精神。」 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卻一針見血:「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而自1992年起,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2012年世衞的報告指抑鬱症將於2030年登上世界疾病負擔(disease burden)之首位;而從2005年至2015年,十年間患者數目增加接近兩成。 香港政府曾委託兩間大學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普查。根據2015年公佈的普查結果顯示,本港患有一般精神疾病的普遍率為13.3%,即七百多萬人口中有約一百萬名16至75歲人士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狀態。今年8月,曾確診患上躁鬱症的歌手盧凱彤自殺身亡。 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Terry)與臨床心理服務主任凌悅雯(Candice)同聲表示:「香港的教育制度,從來沒有一個科目教你情緒管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 有人安然度過,有人掙扎求存。」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0-21-2018/48807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新生精神康復會 #黃宗保 #精神健康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同步抗共,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Posted by 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 on Monday, 5 November 2018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