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購物城算不算割讓?

邊境購物城算不算割讓?



傳媒陸續報道邊境購物城的報道,詳細資料曝光。這仍是一宗不顯眼的新聞,卻值得港人關注。

據報道,那是位於落馬洲邊境青山公路洲首段及惇裕路一帶的一個42萬呎地皮,屬於私人擁有,現時為露天停車場。《成報》指,「負責設計及推動有關項目的進出口界別立法會議員黃定光表示,希望購物城在『十一』黃金周前開幕,而購物城面積約42萬平方呎,參考了英國倫敦和新西蘭的例子,將擺放384個8呎乘40呎的貨櫃,專營香港品牌貨物,預計落成後每小時人流量為3,000人。」

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梁振英於1月30日曾提及邊境購物城,「指相關計劃已經『有苗頭』」。故此,這個項目,相信背後有著港政府的大力支持。報道指「目前政府相關部門已批准,符合相關的法例」,不知道是否包括更改土地用途令停車場可以變成貨櫃商店?

初聽到這個邊境購物城,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會覺得問題不大。位置在香港人不常到的邊境,原來也不過是用來做停車場,想來是為中港兩地走的車輛而設。當上水和北區的居民首當其衝受到大量水貨客的滋擾,鐵路巴士淪為水貨Van,各大商場都有人滿之患,諸如此類的情況,如果建一個這樣的邊境購物城能夠把水貨客都集中在該處,能夠舒緩自由行帶來的問題,不是眼不見為乾淨嗎?早前《熱血時報》為水貨客做的專訪中,亦有上水老店的店主有類似提議。



然而這個邊境購物城的目標客戶群是誰?是水貨客?是拿著大把現金的自由行豪客?如果只是其中一群,都不能真的解決香港面對自由行和一簽多行帶來的問題。然而一個場不能夠同時吸引兩群人,因為這兩群人的目標不一樣。

一個簡單問題,裝修,要豪裝還是簡裝?

自由行豪客,需要金行、名店,裝修差的話,誰知你是不是賣正貨?他們有錢,出去尖沙咀廣東道,舒舒服服,不是有信心得多?中環、油尖旺好吃又好玩,買完去山頂看夜景又得,看完幻彩詠香江才去買又得。專程過來去行簡陋的貨櫃有甚麼好玩?

就算你做到再盡善盡美,你也只是其中一個可去之處。如果不是像來來曱甴屋那樣把所有曱甴都吸在一處,大陸來客有腳,自由自在,怎會不繼續全港九新界走遍?

水貨客,只需要買和執貨,在窄細的通道或者大街小巷已經足夠,最緊要平。當你開藥房、萬寧、莎莎,你的裝修跟金行看齊嗎?那你一定不夠平。水貨賺差價,這麼近的上水就有街坊價,又有已經建好的「水貨倉」網絡,行幾行就是港鐵,既方便又快捷,為甚麼要去邊境購物城?如果你沒有免費接駁巴士,不是要交通費嗎?那水貨客為甚麼要增加自己的成本?

如果有免費接駁巴士,租金平,定價平,賺少好多,私人地皮的「業主」搞來做甚麼?如果沒有別的好處,繼續做停車場不好嗎?背後的好處來自哪兒?政府背後到底做了哪些「支持」?

到最後,邊境購物城對香港社會有甚麼好處,令政府容許這樣地使用這片土地呢?

另一角度想,就假設這個場能夠吸引很多來港的大陸客停留,然而這樣的話,這一大片42萬呎的土地,仍算是香港的嗎?

一個地區的土地,之所以算是這個地區的,是因為這片土地可供本地人為用,或住、或辦公、或作公共設施或休憩用途。不管用作哪種用途,都應該是屬於本地人,即是符合本土的發展或生活需要的。

今天的香港,作為一個商場林立的發達城市,我們需要多一個購物城嗎?我們的旅遊業不夠興旺,所以需要多一個購物城去賺錢嗎?

還是大家更需要的,是房屋?

42萬呎地皮,可以建多少間屋?

或者政府會說邊境附近的土地,位置偏遠,建屋都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但難道新界東北不遠嗎?郊野公園不遠嗎?政府卻一直在打這些地區的主意。

就算真的不能建屋,能不能建其他對本土有利地東西?天馬行空地想,例如把啟德體育園的構思轉過來,然後把啟德地皮變成一個屋苑,不可以嗎?在邊境的體育園,方便國家高質素的體育精英前來香港交流,提升本地體育界的水平,打破特首梁振英說體育界無貢獻的判詞,不成嗎?

想都別想,因為要建購物城,專為大陸客而設的。

不要說那是私人地皮,不是政府的,要知道,推動購物城做得到,要推動該地成為別的東西,也會做得到。只是政府決定要做甚麼,為誰做而已。

不為香港人所用的土地,還算是香港人的嗎?到底算不算變相邊境後移?算不算變相割讓香港土地?但好像沒有啊!是自己想多了嗎?作為一個無知的香港小市民,有時候真的覺得好糊塗,卻無法不被愚弄!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