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義,模糊批判焦點的左翼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模糊批判焦點的左翼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是左翼熱議及追捧的課題。在政治議題上,多元文化主義除了承認及尊重種族、語言、文化、信仰等多元性外,近年更延伸到支援弱勢社羣,例如同性戀、跨性別人士及少數族裔的平權運動。然而左翼理論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卻獨排眾議,批評多元文化主義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意識形態。今期拙欄將介紹齊澤克如何批評多元文化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的出處

多元文化主義,乃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 - 解殖後,大多數西方國家多了不少來自前殖民地的移民。這些移民有著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化及宗教信仰;如果未能夠容入主流社會,往往變成了弱勢。而多元文化主義就是主張要在政策、法律、及政治上,承認社會上一些弱勢,缺乏認同的族群之身份。

近年多元文化主義更延伸到同性戀、跨性別人士、殘疾人士、持續弱勢的土著或少數族裔的身份承認。而不少倡議多元文化主義的左翼份子,更鼓勵前述這些人勇於表達訴求,尋求社會對他們與別不同的身份之承認。

多元文化主義並不是甚麼新鮮的學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現代科學革命為價值與倫理觀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 瓦解了基督宗教教廷獨一及至高無上的權威,確立以個人為本的人本主義。至此,個人道德及價值的取捨,再不需以教廷立場作為基礎;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抉擇,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道德及價值標準。現代科學革命開創出價值多元主義(value pluralism),帶出了人與人之間可以有價值差異,而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裡別人的價值觀要尊重。這些變化,成為了日後自由主義的基石,當然也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哲學基礎。(拙欄於熱血時報印刷版報紙第49期,曾涉獵有關科學革命與價值多元主義的討論)

殖民與多元,都是手段


從社會及政治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義於羅馬帝國時期大盛;事實上,它最早出現在埃及帝國,然後到希臘帝國;但這兩個帝國都是唯我獨尊的心態,從無想清楚如何去管理殖民地。然而羅馬帝國鐵蹄每擴張至一個地方,帝國必定會派出殖民地總督到被殖民者的宗教廟宇參拜,以示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同時,羅馬本身也是一個大都會,裡面有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與不同的宗教信仰。

後來,英國吸取了羅馬帝國的經驗,即是從學習及尊重不同文化及宗教信仰角度出發,去治理其殖民地。港英年代,不少英國駐港官員,同時亦為人類學學者;翻看英國學者的人類學學術期刊,就會發現有不少由當年殖民地的官員執筆,關於香港文化研究的專題文章。

且分享一些有趣的事例。不少英國的人類學學者,深諳華夏傳統風水學說。新界元朗屏山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現址,前身乃屏山警署,原居民稱該處為風水龍脈寶地;1899年「新界六日戰」後,英國人於此地佈下風水局以鎮住附近的屏山村民。另外,前港督尤德爵士,於任內突然離世,傳說是因為當年即將落成的中環中銀大廈,建築物外型充滿煞氣,風水佈局上尤如斬斷港督府之龍脈所致。而接任的衛奕信也是一個通曉華夏文化的港督,據聞他上任後即在港督府後園種了幾棵柳樹,以「柔」制中銀大廈之「剛」。

簡言之,殖民者尊重殖民地之本土文化,或去深入研究,在當時都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殖民地。解殖後,西方社會出現了多元文化主義,開始接納及承認不同族裔的身份。不過,長久以來由上而下的西方中心論,使得西方人對不同文化、不同語言或不同宗教的態度,仍以優越者自居 - 故此多元文化主義仍然是種族主義,一種西方中心論的種族主義。

當資本主義全球化遇上多元文化主義

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重掌自己的主權;但資本主義全球化之發展,卻又掀起新一輪的殖民浪潮 - 並非由一個帝國去另一個主權國殖民,而是跨國公司的「殖民侵略」。首先,跨國公司通過於第三世界國家設立子公司或工廠,剝削當地工人,並榨取當地資源及經濟利益。Apple、IBM、General Motors 及Nike 等,都是顯著的例子。

不過,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殖民過程,與過往的殖民過程有本質上的分別。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是要透過徹底剝削,以賺取無窮的利潤;跨國企業自然也按著這邏輯運作。所以,跨國企業不單單只於第三世界國家「殖民」,就連自己原屬的國家,亦一併視為殖民地。最近通用汽車因利潤問題關閉美國的廠房,辭退數以千計的美國工人,正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說明美國工人並不比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優越,而僱主亦毋須為他們保住飯碗。

資本主義全球化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剝削、一場「全球化殖民」;過程中再沒有所謂西方中心主義,再沒有白人優先。資本主義全球化,就只有資本主義的邏輯 - 齊澤克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正正是維護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主要意識形態。

模糊批評焦點的多元文化主義


資本主義全球化會瓦解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分野,帶來全球一體化;而多元文化主義,正正就是要消弭文化分歧,瓦解種族分野的意識形態。多元文化主義帶來的世界觀就是,世界只應有地球村,民族只該有地球村一個民族。

舉一個雖然不太準確,但大家都熟識而且容易明白的例子。由2012年初發生的D&G事件到中國人在香港搶購奶粉,繼而有2015年的反水貨行動,乃一連串的香港本土運動;而這場本土運動旨在捍衛香港人的權益。但期間卻有不少左翼份子,批評本土運動是一場缺乏包容,缺乏理解中國人的法西斯運動;批評者中,不乏修讀文化研究的香港年輕人。

「中國人的嬰兒都需要奶粉的」、「我們要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應以香港本位為出發點」、「大家都是地球村人」 - 這些批評的邏輯,主要建基於多元文化主義。

當大集團的連鎖快餐店及食肆湧現,大家才驚覺小店食肆已在社區消失;至於雜貨店、士多及辦館,亦被大型連鎖超級市場趕盡殺絕。資金全球化,使得跨國公司所服務的顧客,就只是顧客 - 那管是香港人還是遊客。本地的機構與商舖敵不過大量流入資金的吸引,而跟著資本主義邏輯運作:生意只求盈利,不用區分本地人與外地人。如此一來,一切慢慢被一體化,香港各區既失去經濟特色,香港也同時失去本土經濟的特色。香港人的生活需要和方式,均受到嚴峻的挑戰。

但當有部份香港人走出來,說要捍衛本土時,左翼份子卻以多元文化主義為理據截擊。大家不禁會問,多元文化主義不就是要尊重不同的、有差異的文化嗎?為何多元文化主義會帶來全球一體化?瓦解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分歧?

為資本主義全球化護航的多元文化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的初衷是尊重及承認各個文化之間的差異,並承認持續弱勢的族群及少數族裔的身份。這個初衷蘊涵西方中心主義,即視西方文化價值高一等,可批評其他文化。然而資本主義全球化卻慢慢地消解這種歐洲中心主義 - 大約兩年前,德國各市有不少女性被敘利亞難民侵犯或襲擊。這一連串事件引來了關於多元文化的討論,其中有論點指德國人應尊重伊斯蘭文化,德國女性或要改變衣著習慣,否則只會發生更多不必要的強暴事件。

多元文化主義本來是要批判文化霸權、尊重文化差異,但卻因缺乏對錯準則,容易走進相對主義 - 在港鐵月台隨地大解,沒有絕對對錯,只有文化差異問題。齊澤克曾提出疑問:「我們真要尊重印度教中的娑提 (Sati,即婦女在丈夫死後自焚殉夫以示忠貞的習俗)?」至此,多元文化主義已變成一個弔詭的主張!但更弔詭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助長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一體化問題。

無家者、跨代貧窮及持續失業人士等社會問題,因被資本主義全球化剝削而出現,而這亦是馬克思主義者或左翼份子必然關注的問題。左翼的多元文化主義者並非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而處理方向會是把被剝削的受害者與其他弱勢社群結連起來以做成一個大聯盟,務求更易得到社會關注及理解,從而使其身份處境得到承認。

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各地都有人將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如無家者、跨代貧窮、持續失業人士、性小眾、少數族裔、非裔美國或歐洲人等組成聯盟,爭取權益。但這些聯盟內部本就可能充滿矛盾,例如持續失業人士可能是恐同份子,同性戀者也可能會歧視少數族裔;結果出現無窮無盡的矛盾與爭拗。

更大的問題是,聯盟討論或爭取的焦點只在於承認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或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對資本主義全球化來說,就如理所當然。結果是全球剝削、全球殖民繼續進行。透過多元文化主義的護航,資本主義全球化順利邁進全球一體化。

因此,多元文化主義是維護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意識形態。

(按:本文的概念與論點來自齊澤克〈multicultural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刊於《New Lef t Review》第 225 期,1997年出版)

1899年香港總督接收新界的公告

1900年的墨西哥殖民地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