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華夏,必然以人為本 - 本於人道、人性、人文。以史借鑑,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面對以神為宗之黑暗,回復到希臘以人為本的文明曙光。希臘哲學與羅馬法律乃歐洲文化兩大源頭,縱使羅馬帝國強大,歐洲文藝復興諸子卻是選希臘而非羅馬。這種人文人本的選擇,讓文藝復興最終能夠成功,直接奠定近代歐洲文明基礎。
宋朝是華夏文明的頂峰,在朝在野均可充份顯現以人為本的高度精神文明;因史事不能盡錄,筆者只在朝與野各舉一例佐證。
在朝之例:殺讀書人,必遭皇天擊殺
宋代三百餘年,皇帝幾無誅殺上書言事之士民。此乃宋太祖立下誓約,對趙家子孫的約束。
根據南宋筆記《避暑漫抄》記載,藝祖(宋太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 …… 誓詞三行,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根本就是宋代版的皇天擊殺!宋太祖於太廟立誓,殺讀書人必遭天譴,跟明太祖與毛澤東開國之後大殺讀書人相較,文明程度高下顯見。宋太祖黃袍加身,取柴氏而代之,但他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主不同,並無對前朝後人趕盡殺絕,甚至立約誓要後人善待柴氏子孫,若然犯罪,刑法上亦予以寬待;至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與明太祖殺盡開國功臣,一經對比,優劣立判。元明清三代以至中國共產黨對異見者濫殺不止,近代文明由此而衰,所以說:宋亡之後無華夏。
在野之例:士大夫拒絕以人代畜
北宋士子均不喜坐轎,《朱子語類》曰:「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荊公(王安石)、伊川(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北宋士人不願意坐轎,因認為坐轎乃「以人代畜」,是對人性尊嚴之侮辱。由此顯見宋代士人的價值取向,極富人道主義精神。
《晚清七十年》作者,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曾寫過:「吾人如大膽地說一句,北宋的朝政,是近古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起步,亦不為過。可惜的是,傳統中國這種有高度現代化和民主意味的開明文官制,在宋亡之後,就再次復古回潮了。」華夏與中國均是文明的代名詞,而非以種族、地域作區分,故有「崖山之後無華夏,宋亡之後無中國」之說。
明朝承繼了元朝異族的暴政,因著歷史時空限制,清末志士以「反清復明」作為號召可以諒解;但其實是一狹隘的民族主義,如果只論種族就有政權的合法性,那麼中國共產黨合該千秋萬世,從一開始「文化反共」就沒有立論的根據。
現代人受元明清三代以至中共近千年的暴政奴役,激於意氣義憤,認定中國人的基因有問題,動輒祭出「中國小農DNA」說中國人無得救,並要全面否定華夏文化!若然中國人的基因自古以來皆如此,怎樣解釋宋代的文明之高,不只領先整個歐洲,比諸今日的中國政治更顯優質?
復興華夏,再現輝煌,史學名家陳寅恪先生早已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華夏復興對抗中國人小農DNA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