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話皓東

青天白日話皓東


中文大學與理工大學被武裝恐怖份子圍攻後,不約而同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中華民國國旗;此旗於香港兩所最高學府再次被高懸,不禁令人憶起最初創製青天白日旗的先烈 - 陸皓東先生。

陸中桂,字獻香,號皓東,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1867年9月30日於上海出生。生父陸曉帆於陸皓東九歲時過世後,他隨生母王氏回香山,定居於翠亨村。

陸皓東天為人真摯誠懇,能書善畫,是孫中山的總角之交。

孫中山自美國檀香山歸國,帶來歐美科學文化知識和民主民權思想,尤其是有關政治革命觀念部份,深得陸皓東讚同。有感時局混亂,政府腐敗不堪,故二人經常聚會談論時政,甚至跑到村中祖廟北極殿損毀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以希望村民覺醒,不要再「聽天由命」,敢於站出來反抗,然而也因此為鄉親所不容,最後將他們驅逐出村。其後,孫中山到香港求學,而他則輾轉回到上海。

1890年,陸皓東奉母命回鄉小登科。此時,孫中山、陳少白、尢烈和楊鶴齡被滿清合稱「四大寇」,即頭號通緝犯。他們倡言革命,拯救中國,陸皓東遂加入同行。1894年,孫中山與陸皓東攜《上李鴻章書》同赴天津,然而上書未果,有感「滿清政治下之齷齪,更百倍於廣州」,於是孫中山於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集結華僑,成立「興中會」。

及後,孫中山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成立興中會總部,並以此地作為革命基地,對外以「乾亨行」為名號策劃廣州起義。陸皓東在孫文的要求下繪製了「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軍軍旗。這面軍旗後來成爲國民黨黨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以陸皓東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外加紅色為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民國17年(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12月17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正式經由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頒行全國使用。

「青天、白日、滿地紅」,代表的含意如下:青天(藍色,青出於藍,是天空顏色)代表光明、公正、平等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將藍白紅三色放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愛。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如今紮根台灣的國民黨人,可還記得這面旗的意義嗎?除了想投入小熊維尼懷抱發大財之外,相信此面旗對甘願投共的人來說,只是破布一塊而已。

青天白日,自由平等,紅旗飄揚於戰場之上,像徵著示威者為香港自由,不惜犧牲自己前途和性命與暴政對抗。也許他們確實欠缺謀略,也許他們確實缺乏武裝,也許他們容易掉入陷阱,然而為自由而勇敢站出來對抗幾乎難以改變的命運,這點卻與先烈的心雷同。未來將會如何,沒有人猜測得到,但面對強權暴政,只有不斷反抗、反擊,才會有希望。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