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敬字文化﹙中﹚:天地君親師思想淵源

華夏敬字文化﹙中﹚:天地君親師思想淵源


「天地君親師」的觀念起源很早,學者們一般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荀子》。錢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像。」

《荀子》中關於「天地君親師」的論述,見於〈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大戴禮記》也有基本相同的說法:「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

由這些材料看來,對天地君親師的尊崇,在西漢時期已經非常普遍,並得到士子們的廣泛認同。

無論《荀子》還是《大戴禮記》,都只是分別說明了天、地、君、親、師的重要性,並為「天地君親師」這一排列次序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卻沒有把五者連在一起。將天地君親師連在一起,形成一種整齊而簡明的序列,就在東漢時期。東漢順帝時出現的《太平經》,是一部道教經典,但同時繼承了儒家的旨趣,極力宣揚天、地、君、父、師的重要。

余英時:談「天地君親師」的起源

錢穆先生曾向學生余英時問過這樣的問題:「『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字,究竟是甚麼時候才變成紅紙條,貼在廳堂上的?」對於老師的問題,余英時平日留心相關資料,找到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最後寫成了〈天地君親師的起源〉一文。余英時認為,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確知『天地君親師』起源的上限,但是我偶然發現的一條記載,可以證明它不能早於十三世紀中葉。」具體地說,他認為「天地君親師」出現於南宋末期的理宗時期。

余英時根據南宋俞文豹在《吹劍三錄》中所說的一段話:「韓文公作《師說》,蓋以師道自任,然其說不過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愚以為未也。記曰:天生時、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師者固與天地君親並立而為五。夫與天地君親並立而為五,則其為職必非止於傳道、受業、解惑也。」

而「天地君親師」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並成為人們祭祀的對象,是在明朝中後期。

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得出結論,明朝後期以來,「天地君親師」的說法在社會上已經是非常普遍,而且牌位也被供奉起來,成了人們祭祀的對象。

天地君親師君變國再變聖

辛亥革命之後,帝制被推翻,國家不再有「君」,人們便將「天地君親師」改換為「天地國親師」,以國家取代了皇帝。

筆者在台灣讀書時,唐牟弟子們經常談論到儒家倫理在家庭的落實問題。

記得牟宗三大弟子蔡仁厚,家祭五字:天地君親師。

在唐君毅看來,將君字改為聖字,最為可行。1956年,蔡仁厚等人陪伴牟宗三先生過年,大年夜設置了「天地聖親師」的神位,上香行禮。年初一,徐複觀率兒女來牟宗三處賀年,看到這個牌位,大為稱讚,說這個聖字改得好。可見新儒家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和徐複觀都認同在變化了的新時代敬奉「天地聖親師」的必要。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