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民夜間生態獵奇精華:沙田坳的爬蟲類與腹足綱動物

貓民夜間生態獵奇精華:沙田坳的爬蟲類與腹足綱動物



由於進行今次《貓民夜間生態獵奇》已是春回大地,驚蟄已過之時,而「獵奇小組」亦計劃行走於溪谷叢林之地,所以絕對有必要,為防止組員們被毒蚊蛇蟲叮咬,制定一些防範的措施。組員們當晚除了必須穿著長褲、自備長袖的外套和噴灑蚊怕水,還被分發硫磺粉末以作防身。



硫磺能有效防止蛇類靠近。在一些中藥老字號或化工原材料店,均有袋裝呈淺黃色的硫磺粉出售。在當晚出發時,我們將硫磺粉末放進一些小布袋裡,再囑咐每一位組員將布袋捆在小腿的位置,以求降低被蛇咬的風險。

或許防範的措施湊效,再加上獵奇當晚氣溫較低,我們在行程中並未看到蛇的蹤影,但還是有機會目睹在郊外另一爬蟲類動物的風采。



爬蟲類與前文介紹的兩棲類動物不同,兩棲類動物身上沒有鱗片覆,因需長期保持身體濕潤,而不能遠離水源活動。相反,爬蟲類一般在身上都長滿鱗片,由於鱗片有助防止身體水份流失,所以爬蟲類能遠離水域生活。而當晚「獵奇小組」的首個發現,就是一條細小的爬蟲類,發現地點是距離水源相當遠的地方。

「原尾蜥虎」(Oriental Leaf-toed Gecko, 學名: Hemidactylus bowringii)是爬蟲類壁虎科蜥虎屬動物,亦即是香港人俗稱的「檐蛇(鹽蛇)」。原尾蜥虎遍佈亞洲的熱帶地區,喜歡棲息在樹洞、石隙等處,也偏愛在人類房屋的墻隙裡或屋檐處生活。原尾蜥虎一般被視為益蟲,因為牠們主要以曱甴、蚊子等人類厭惡的蟲類為食糧。



當晚,我們在出發地的一座涼亭裡面,發現了這條可愛的小鹽蛇。Yoe 輕輕地將牠撿起來,放在手裡以便組員們進行拍攝。起初,小鹽蛇並不願意就範,還不甘示弱地咬了Yoe的手掌幾口。然而,由於鹽蛇根本不是蛇類,並沒有蛇那般能夠穿透人類皮膚的尖牙和咬合力,因此小鹽蛇到最後也只能放棄還擊。

「獵奇小組」接觸小動物,純粹為了對牠們作更仔細的觀察,故此需加倍留神以免對牠們產生任何傷害。Yoe 當時格外小心,不能太用力抓緊這條小鹽蛇,以免讓牠過度受驚。

因為正如長輩們所說的那樣,原尾蜥虎與其他一些壁虎科動物會在逃生的時候,將自己的尾巴脫掉。當然,被遺棄的尾巴並不會神奇地轉進人們的耳孔裡,但牠們丟掉尾巴後再重新長出的本領,卻是千真萬確的。除此之外,不同壁虎類動物還懂得因應周遭的環境和溫度,衍生出不同的保護顏色。而單一個體也會因應環境因素,略為變化身體顏色的深淺。



在潮濕或雨後的晚上,走在荒郊裡隨處可以發現另一種有趣動物的身影,那便是蝸牛。仔細想想,蝸牛究竟屬於我們日常動物分類中的哪一種呢?應該不會是哺乳類、魚類和鳥類吧?莫非是爬蟲類,或是兩棲類動物?非也,統統都不是。上述五個種類均屬於動物分類中的脊索動物門,也就是身體內長有脊椎。而蝸牛的體內並無脊椎,因此蝸牛屬於與脊索動物完全不同的組別,體內並無骨骼的「軟體動物門」。

蝸牛則屬於軟體動物門中,腹面長有肥厚而廣闊肉足的「腹足綱」生物,同類生物還包括:蛞蝓、海蝸牛、螺、鮑魚等等。腹足綱的部份生物,會依靠自身分泌碳酸鈣來製作螺殼,作為自身重要器官的保護。一般蝸牛便是屬於這類,且生活在陸地的腹足綱物種。

不過,背負著沉重的螺殼,始終不是那麼方便行走吧?於是,倘若環境長期濕潤,部份腹足綱生物便會在演化的過程中,放棄依仗螺殼的保護,改而利用石縫或樹縫作為庇廕。這類陸棲腹足綱生物,被稱為:蛞蝓。

最有趣的是,部份現存的陸棲腹足綱生物,卻正正還處於蝸牛和蛞蝓,有殼和無殼之間的狀態。而「獵奇小組」在當晚的行程中,便有幸目睹兩類「半蝸牛半蛞蝓」的小生命。

「樹棲蝸牛」(Aboreal Snail 學名:Criptosoma imperiator),又名「鱉甲蝸牛」,因為牠們是鱉甲蝸牛科 Helicarionidae 的成員。樹棲蝸牛是一種主要生活在林地,奇特非常的稀有蝸牛品種。究竟牠們有何奇特之處呢?



首先,樹棲蝸牛最早是在香港被發現的。其次,就如照片上顯示,牠們並非單單拖著螺殼爬行,還可因應環境條件,利用身上能隨意舒展,長有凹凸不平疣粒的外套膜,將螺殼半包裹,或是完全包裹著。於是牠們常被人們譏諷為:愛扮作蛞蝓的蝸牛。

另一方面,所有鱉甲蝸牛的外套膜,對周遭環境反應極為敏感,並且需長期保持濕潤。但由於這類蝸牛殼腔的空間,通常不足以容納整個身體,所以萬一四周環境變得乾燥,牠們便會迅速脫水而死。



有別於一般蝸牛,樹棲蝸牛對一般農作物興趣乏然。牠們主要以叢林落葉、地衣與藻類為食。雖然牠們的覓食場所主要在地面,但卻鍾愛藏身與樹幹上的凹陷處。而當牠們受到襲擊時,則有如別的蝸牛般,噴出或具刺激性的泡沫將自己埋藏起來。

「光澤鱉甲蝸牛」(學名:Petalochlamys nitidus)是另外一種鱉甲蝸牛。樹棲蝸牛的殼寬其實僅如5元硬幣的直徑,但光澤鱉甲蝸牛的殼則還要更細,大概就只有5毫硬幣的直徑。



雖然牠們的體積細小,殼質也相對較薄和扁平,但由於殼面光滑,於是能呈現著剔透的光澤。再者,牠們的螺殼一般呈半透明黃綠色至黃褐色,實在瑰麗非常。然而,光澤鱉甲蝸牛卻不愛在樹上棲息,而喜歡隱藏在林地的枯葉層下。



如上文提到,一些陸棲腹足綱物種會在演化過程中,將螺殼淘汰了。既然失去了螺殼的保護,這類生物便需要分泌出大量黏液來滋潤全身,以免體表的水份流失。香港人倘若在荒郊中,看見這黏糊糊的無殼陸棲腹足綱生物,馬上聯想到的應該就只有鼻涕了。

蛞蝓(Land Slug)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俗稱的鼻涕蟲。雖則生活在陸地上的蛞蝓,外貌實在不怎麼逗人喜愛,但卻不會像牠們海裡的親戚般含有劇毒。只不過,蛞蝓和大部份蝸牛一樣,被人類視為「害蟲」,皆因牠們均會蠶食農業的作物。



在今次行程中發現的爬蟲類和腹足綱動物,就介紹到這裡。下回將為大家分享,五花八門的昆蟲類發現!請千萬不要錯過。

(待續)



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Kiyo︰
熱血貓民︰
http://bit.ly/2CxGGlK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