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擴堂

十億擴堂

每逢有教會大興土木,必惹來坊間諸多討論。近日新聞傳出九龍城浸信會希望在橫頭磡東利道政府爭取換地建新教堂斥資10 億興建25 萬平方呎的新教堂,消息未落實,坊間就已經沸沸揚揚,稱工程為大白象,又指十億其實可以做很多慈濟工作。以下我會從三方面討論「擴堂」這個課題。

擴堂的聖經基礎

教會要做事,總不能離開《聖經》。被引用最多的「擴堂經文」是「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二9)。除此之外,舊約所羅門建立聖殿,又或被擄後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呼籲重建聖殿的經文,均是為擴堂背書的「好用經文」。但舊約歷史告訴我們,神只吩咐過摩西造會幕(帳幕,獻祭和存放約櫃用)。大衛希望起聖殿,上帝並不大力支持。到了新約,不需要建築物的信息就更加明顯。耶穌曾對一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1,23)。保羅也教導說:「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三16,17)初期教會是一群不受政府歡迎的群體,他們要避開羅馬政府和猶太人的追捕,所以只能作家庭聚會,根本無餘裕「透過建築物榮耀神」。及至基督教成為國教,才有興起教堂及教堂需宏偉之想法。總的來說,新約的世界觀對宗教建築物並不重視,視人比建築重要。

擴堂的價值觀

在擴堂爭議中,常見的意見就是「用十億起樓不如拿來扶貧」,更有人那政府興建第三跑道來類比。我認為這個爭論是不合邏輯的。第一,通常教會不是將恆常奉獻的部份拿去起樓。所以建堂與「將市民稅金拿來起大白象」其實是截然不同的情況。一般而言,建堂會另撥一筆獨立儲備,希望奉獻去建堂的人,就奉獻給建堂基金,奉獻的人知道錢是拿去起樓的。所以,若要詬病教會為何要拿十億來起樓,更應該問信徒為甚麼要奉獻給教會起樓?當然,希望建堂的教會,其領袖大抵會「落足嘴頭」勸說教友要捐錢、借貸給教會,有很多教牧在籌錢階段經常在講道中講建堂,日夜不停轟炸,這樣的洗腦要不得。而我亦不全盤認為教會有錢就應該去扶貧。

當教會有實際需要,例如地方不夠用、太殘舊,搬大屋可以是合理的,但我卻觀察到很多信徒一聽到教會要建堂,就指出那份錢應該拿來扶貧,其實這並未切中問題。不建堂,就不會籌十億;籌到十億,也不等如就置窮人不顧。我不打算幫城浸說好話,我只是想指出,如果你要挑戰他們不扶貧,你不用等他們建堂才挑戰的。而我們也不能因為社會有窮人,就甚麼也停下來。教會重建,也許是有實際需要的。宗教建築有符號意義和實際功能。有些宗教建築只有符號意義如雕像,而基督新教的教堂,主要功能是聚會,在香港吋金呎土的環境,教會當以功能性為最重要考慮,一幢教會若能集宗教、教育、社會服務於一身,並開放給公眾使用,和社區連結,這樣的建堂相信會受歡迎。近來城浸建堂的規劃,用途包括禮堂、宿舍、幼稚園、停車場及空中花園,屬多功能的建築,若能妥善使用(例如是開放洗手間),受惠的人不少。

擴堂的手法

擴堂的手法往往是擴堂時最容易惹人詬病的地方,所謂手法,其實是指募集資金的方法。第一大忌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一百人的基層堂會希望籌一億建堂,不是信心,是痴心。城浸是香港其中一間雲集達官貴人的富貴堂會,十億對他們來說究竟是可能之數還是痴心罔想,筆者不知,但從他們現在儲備了1.6 億,還有一段長距離。他們有會友約68,000 人,要籌8.4 億,即是要賣掉84 個市值1,000 萬的單位,或者每一位會友奉獻$14,705。錢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是我們要監察他們有沒有強迫人奉獻、排擠反對聲音、用非常手段籌款。

一家幾十人可以為爭產鬧上法庭,一家六萬人教會要起樓怎會沒有爭議?更何況教會出了名罪人多。



(原文刊於第二十九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4月19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耶教異聞錄》節目重溫: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7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