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不是今天才在笑

權貴不是今天才在笑


政改方案的宣戰展開,不論讚成的或反對的,每時每刻都有人提出各種不同的提議。但有些斷章取義,或拋一些名詞出來嚇唬大眾的,看在眼裡,實在有如花衣魔笛手一樣,志在迷惑終日只為口奔馳的香港人。

有人知道「市場」討厭權貴治港,就拋出一套理論,去指出反對政改方案,當中存在三個「機會成本」。第一是1200人選委會仍由權貴把持,其次就是當日由曾蔭權「幾經艱難才向中央索取到」的路線圖會一筆勾銷,最後就是令當日走入中聯辦密室談判爭取「循序漸進」的民主黨「得個桔」云云。

看到如此的論述,我也懶得去釐清「機會成本」的定義,不過,在這位「永遠的錯先生」口中是「被放棄了的最高價值選項」,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中,已經由民主黨在2011 以代議士之名為選民作出了「選擇」。前段的三個要點,不論是次政改否決與否,都已經確確實實出現在港共政權的特首選舉之內。

1200人把持的選委會,選出了689此等貨色,我們尚可以「沒有民意認受」之名對其所作所為進行聲討。他日政改通過,同樣由1200把持的提名委員會,也可以只讓「受到中共祝福」的候選人出閘,而當這些候選人得到「一人一票」這個橡皮圖章以民意加持之後,此君就可以挾民意而為所欲為。一個只要得到中共祝福就獲得提委會「揀俾你選」的特首,你真的天真得以為你的選票在這個制度下可以向其作出「制衡」?

所謂的普選路線圖,在普選特首這個中途站就已經僭建了一個「831框架」,到2020之前,難保人大常委會再故技重施,提出什麼建議去「優化」功能組別,加強所謂「民意基礎」,把這個在「分組點票」下為政府決策保駕護航的組織,理直氣壯之下千秋萬世。2010年的政改方案,不是曾蔭權求返來的,而是民主黨拒絕五區公投,密室談判下跟中共「協調」後投票通過的。當日的一己之私,成了泛民共今時今年「為團結而團結」的「共業」。

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失落新界西選區,直選議席不再於泛民獨領風騷,當日說得漂漂亮亮的「由量變到質變」「忍多佢兩屆」這些說話,今天聽在選民耳裡,難聽過粗口。雨傘革命後,更多市民醒覺到抗爭不應再假手於人,唾棄一班帶領港人白忙了廿多年的民主黨,不論今次政改方案通過與否,民主黨早就已經「得個桔」。

利用「權貴」二字作幌子,意圖打擊患有政治潔癖的泛民主派,但現實卻是泛民主派早已被民主黨拖累得滿身污垢,更不用說那幾個在公開場合言論陰陽怪氣的「鬼」。內憂未除,外患更有日漸茁壯的本土獨立思潮,政改方案通過後,泛民主派2016再無本錢要求選民把他們送入立法會,反正根據所謂的路線圖,連如此這般的「普選」也袋得落,2020立法會的普選辦法,也沒有必要由這幫人把關,取而代之的,是換上另一批面孔在立法會內以另一個意識形態抗爭,還是任由建制派全面接掌,「改變」的決定權,應該由選民親手去主宰。

其實翻查基本法的起草過程,由中共堅拒「三腳櫈」那一刻起,「權貴的笑聲」在二十五年前就已經響遍維多利亞港。


讀者回應